很多朋友打心底里都希望能够赚钱,能够赚大钱,希望能够达到所谓“财富自由”的状态,因为我也一样。但我们所说的“钱”到底是什么?我们真的认识钱吗?其实大多数人对此远没有太深刻的认知。
那么钱到底是什么?是纸币?是微信支付宝里的金额?银行里的存款数字?是数字货币?是黄金白银?是古董字画?是汽车房产?
可以说是,但又不是,因为这些都只是“钱”这个东西的一种外形,那钱的根本是什么,我们会试着从几个角度大概说一下,尽可能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钱”。
钱的由来
“钱”只是我们的口头语。广义的来说货币、资本、钞票等等都是我们所说的钱。但是它们都不是一回事,我们还是先从“货币”开始说起!说到货币,我们必须要回顾一下人类的发展历史,因为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来的。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是没有“货币”的。那时候所有人一天的劳作只为了基本的生存,每天净想着怎么多打一头野兽,多摘几个果子,能够吃饱一点,劳动没有结余,也就是日日光,这个时候不存在货币,也不需要货币。
慢慢的,等到劳动效率提升后,有的人家就有了结余。除了吃饱饭,还能剩余一些时间做些额外的事情,这时就产生了差异。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都有手艺,我擅长做馒头,你擅长编箩筐。我利用我手头的资源做了二十个馒头,自己吃了十个。你用你手头的资源做了两个箩筐,自己用了一个。然后我把剩下的十个馒头给你,你把你剩下的一个筐子给我,我们两个做交换,这时候我们都有馒头吃,也有箩筐用。这个时候交易都是基于“物物交换”,大家凭借交换物的使用价值和需求来自由匹配。
我们国家在7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也是这种情形,那时候不需要钱,都是按人分配,大家私底下偷偷摸摸的进行物物交易。
这时候需要引入一个商品的概念,如果我们把馒头和箩筐都称之为“商品”,这时候人们的经济活动比较简单,就是:商品——商品。
商品直接换成商品,看起来一步到位挺好的,但细想一下这种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假如有一天我想用剩余的馒头换箩筐,但是做箩筐的人不想吃馒头了,想吃红薯了,那我就得先找到人,用馒头换成红薯,再用换来的红薯去换成箩筐,这样效率就非常低。
其次你说“箩筐”和“馒头”,物品种类区别太大了,到底谁的“价值”大不是很直观。我说我要用10个馒头和你换一个箩筐,你却说,编一个箩筐需要大半天时间,而你做10个馒头只需要一点面粉,你说需要20个。大家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交易起来会十分麻烦。
这时候大家想了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找一种大家都认的“中间商品”作为通用的交易媒介,需要做交换的时候,大家可以先把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置换成这个中间品,再用中间品来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会方便很多。这种中间品就是我们中学课本里说的“一般等价物”。历史上有很多种类的一般等价物,人类用过贝壳、用过石头、用过金银、牛、羊、谷物等。
这个中间商品慢慢的就变成为了“货币”,货币至此成为了我们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这个时候人类的经济活动就变成了: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人类的货币演化经历过很多的阶段。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货币的主要形态是黄金白银这样的贵金属。无它因为黄金的数量在全球是有限的,它天然具备货币的属性——稀缺,并且他便于携带,便于分割,状态稳定,易于重塑。
使用黄金白银以及各个政府发行的铜币,在日常的基本生活中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可如果一个人需要进行大额交易,那就需要携带大量的金属在身上,你可以设想一下,我去买一栋房子,却需要扛上好几箱铜板;过年回趟老家,需要给晚辈孩子们包个红包,需要提溜一兜子的铜板,这就有点难受了。这个时候人类的经济活动就变成了:商品——钱——商品。
聪明的你肯定就想到了,应该适时出场的纸币。这里不得不提一提中国的交子,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约1008年,成都16家官商联合用楮树皮纸印刷凭证,上有图案、密码、划押、图章等印记,面额依领用人所交现款临时填写,作为支付途径。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1000文收手续费30文。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人们也习惯称为“交子”,又名“楮币”。这时的“交子”,本质上来说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减少了人们随身携带大量现币的麻烦,而非货币。
这种小范围的纸币有一个缺点,交子最后因为发现发行商拮据或破产不能兑现被禁止发行。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呢,就是当所有人把实物货币存放在商户后,商户理论上就变成了一个中心化的银行,在当时又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那么商户就有可能拿着储户的钱去做投资,赚了当然很好,可一旦赔了,商户就倒闭跑路,受损的是最终的储户。
即便后来国家层面出现了纸币,但纸币刚开始也是与黄金挂钩,比如美元也曾挂钩黄金,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主要内容之一。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规定,各国须确认美国政府1934年规定的每盎司35美元的黄金官价,并以此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所以美元我们也称之为美金,就是你随时可以用美元更换回来相应的黄金。这样就强制要求一个国家要印刷多少货币,必须有相应比例数量的黄金作为储备,才可以印钱。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就是它的黄金储备总量。
美元成为了全球的通用货币,为了更加方便的做生意,于是各个国家都将自己的黄金存储到美国,换回相应的美金。刚开始,一切安好,慢慢的,美国发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国家对美元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金本位的制度限制了美元的发行。一系列的原因导致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美元和黄金脱钩,美元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今天全世界各国的货币基本都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和之前的交子其实性质一样,只不过他是由国家出面来进行信用背书,这就导致各国央行都可以不在拥有黄金储备的情况下印钞票,印多印少完全由各个银行说了算,事实上各国央行确实也在疯狂印刷钞票。这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我们手中的货币必然持续贬值,也就是购买力持续的下降,今年10块钱可以吃一个肉夹馍,明年也许就需要15块钱了。极端的情况是什么,就像前段时间的津巴布韦币,当政府信用破产的时候,一捆捆的钱只能放在卫生间里擦屁股。
这是中心化的货币的弊端,就是监管不透明,广大的使用者始终处于信息闭塞的一端。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是有的,就是非中心化的货币体系。
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所有的账户都是公开透明的,每个账户有多少钱,什么时候发生了一笔转账,转移到了哪个账户,一切数据公开可查。这就是这几年火热的数字货币或者说区块链的优点。但去中心化的东西天然具有不可监管的特性,也是中心化的政府一直畏惧的东西,所以也不便多说,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