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咏苏轼
文/茉莉花开
少小怀天赋,诗文举国惊。
胸襟多旷达,眼界自清明。
几度浮沉路,全无得失声。
芒鞋能胜马,纵雨坦然行。
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所写的巜苏轼传》,是我读的第三本有关苏轼的传记。前两本分别是林语堂和李一冰所写。
文字侧重点不同,但各有各的精彩。也让我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认识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形象。
苏轼是个天才少年,由于天赋异禀,再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他很小的时候就展露了头角。22岁参加中央礼部的考试时,一篇策论文采斐然,立意深远,剖析鞭辟入里,深得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的激赏。
这毫无疑问是篇满分作文,应当让天下读书人都来学习。被录为第一也丝毫不为过。只是当时欧阳修误以为,这是自己的门下弟子曾巩的文章,怕有嫌疑,才忍痛使其屈居第二。
在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的策问环节,苏轼的机敏与才华,更让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皇帝曾十分开心的对皇后说,自己替子孙觅到了两位太平宰相(另一个是苏轼的弟弟苏辙)。那是多么风光的场面啊。
但是,苏轼的人生之路却是十分的坎坷。
在神宗当政时,锐意进取的君主,一心想要富国强兵,于是,大力启用了行事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力图变法。
孰不知,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新法固然能为国家增加赋税收入,同时,却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更可怕的是,那些投机取巧的小人,乘机混进了变法者的队伍。一旦得势,更是大肆盘剥、压榨百姓。底层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怨声四起。
看到这些弊端,苏轼无条件的站在反变法派的一边。他多次给皇帝进言,希望能延缓变法。这一切,引起了王安石的不满,极力排斥苏轼。
苏轼却是个率真直白之人。每遇不顺眼之事,总是“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他必须为自己的政治操守而竭力奋争。这就为他的人生之路埋下了隐患。
面对着与变法派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矛盾,苏轼身心俱疲。为了不至于将精力耗在无尽的党争之中,苏轼自请外调。
他先是去了杭州任通判。那富庶繁华的江南佳丽地,让苏轼身心欢畅。他纵情于风光旖旎的西湖中,诗情画意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吉祥寺赏牡丹,钱塘江观潮水,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深爱着这片土地,以至于发出了“故乡无此好湖山"的感慨。当然,他更希望凭自己的努力,造福一方百姓。于是,疏浚六井,让杭州百姓在旱季也能饮上甘甜的水。
这一时期,苏轼还开始填词,并一改当时词坛"艳科"的藩篱,将宋词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每每读到苏轼或豪放、或慷慨的词作,总能感到有一股激情在胸中澎湃。
外放的岁月里,他在密州治蝗灾,在徐州抗洪灾。每个危难的关头,总有他不懈奔走的身影。他的指挥若定,他的身先士卒,犹如一根定海神针,无论身在何方,都能让那里的百姓感到踏实和心安。
可是,他没有料到,在阴暗的角落里,那些对他羡慕嫉妒恨的小人,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织着一张无形的网。而小人们的险恶用心和阴谋手段,是正人君子永远也无法猜测到的。
彼时,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就是从一份普通的述职报告中,小人们硬是挑出了鸡蛋里的骨头。“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不正是和变法唱对头戏吗?如此反动言论还了得。
小人们紧锣密鼓地收集了所有苏轼的文章,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终于坐实了苏轼的罪名,于是,他们兴奋不已,如驱赶鸡犬一般,拉上苏轼,将他投入御史台那阴森森的牢房。
御史台四周遍植柏树,有无数的乌鸦栖居其上,白日也少见阳光,故又被称为"乌台"。审讯整整持续了两个月。这期间,苏轼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尽了折磨和凌辱。
幸亏朝中还有一批正直之士,极力为苏轼辩白。而彼时已罢相的王安石也上书皇帝,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实际上,神宗也爱惜苏轼的才华,内心里并不相信苏轼真的会有犯上作乱的动机。在被关押了一百多天后,苏轼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但仍作为一名犯官,被流放到黄州。
日子困顿不堪。苏轼带领全家,在城东的小山坡上垦荒。自此,有了“东坡居士”的自号。他憧憬着,依靠自己的劳作,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即使物质十分匮乏,但作为美食家的他,还是能用极少量的钱,做出美味佳肴。东坡肉、东坡羹,让人在尝过后,都念念不忘。
在精神层面,他永远是个富翁。超然旷达的胸怀,能让他将生活中的苦难,化作滋养生命旅程的肥料,从而在心间盛开美丽的花朵。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他的人格魅力,在于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都能交到一批相知相契的朋友。也因此,让自己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
从黄州的岁月开始,苏轼的人生经过了几度沉浮。要么直步青云,身居高位,要么不断被贬谪,远远的发配到岭南瘴疠之地。但无论身在何方,无论是显要还是落魄,他那颗爱国爱民的初心,始终不曾动摇过。
苏轼,以儒家济世救民的情怀,默默的付出;以佛家普世悲悯的大爱,关注着芸芸众生;以道家顺遂无为的态度,修养身心。
在受到千万人的尊敬和仰望时,他却云淡风轻的说:"论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多么谦虚的说法。个人觉得,唯有在苦难中散发的光芒,才格外的耀人眼目,也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历尽磨难,却依然能以饱满的激情去热爱着生活,很少有人能达到如此的境界。所以说,"人生缘何不快活,只因未读苏东坡"。
他的故事,值得我们反复去品读,去吟诵,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