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人,祖籍瑞州。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建筑家。
刘秉忠兼备释、道、儒之学,活跃于蒙元初期政坛,刘秉忠兼擅诗文词曲,潇散闲澹,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等传世。
01、自幼聪慧,志向远大
秉忠,于1216年出生于邢台一个官宦之家,其父刘润在大蒙古国太师国王木华黎攻取邢州后投靠其麾下为官。
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过目不忘,天文地理,无所不读。
十三岁在帅府做人质,刘秉忠一进帅府,当时的蒙古元帅见刘秉忠骨骼奇异,不把他当人质班的,反而是命令左右教他技能,让他当参谋。
在为人质的几年里,学习了天文历法、诗词歌赋、建筑图画,成了全方位的人才。
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
一日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
02、云游四方,被海云欣赏
公元1238年辞去吏职,归隐武安山。后来,他被天宁寺的虚照禅师收为徒弟。赐号子聪,慢慢培养他佛教修心之术。
经过佛教的浸润,刘秉忠养成了虚怀若谷、成熟稳重的性格,后来四处云游,留居云中南堂寺,博览全书。
1242年,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奉蒙古宗王忽必烈之诏前往和林。路过云中时,海云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遂邀他同行。
03、知识丰富,被忽必烈器重
刘秉忠拜见忽必烈后,讲述佛法大意,忽必烈甚为称赞,多次垂询。
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
忽必烈对刘秉忠甚是宠爱,海云返回南方后,刘秉忠就留在忽必烈的府邸供职。
刘秉忠进入忽必烈王府后,最开始是担任军事参谋,跟随忽必烈三次南下随军途中,他依据山川形便,负责参谋军事和安营扎寨事务。
蒙军每攻占一城,刘秉忠就劝诫忽必烈不可滥杀,“不妄戮一人”,所以忽必烈这路军队军纪最好。
后来,他不断地向忽必烈讲述历代王朝的兴衰缘由及儒家治国安邦平天下之道。
04、紫荆山守孝,培养人才
1249年,刘秉忠因父亲去世奔丧回家,忽必烈赐金百两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紫荆山。
在紫荆山,刘秉忠聚徒讲学,他与张文谦、王恂、郭守敬、张易等人一起研读经典。这些人直接得了他的传授解惑。
刘秉忠在教育上采用因材施教方法,针对其特点和兴趣加以引导。比如王恂善于计数,便教他九章算术等,循循善诱使他终成为一代数学大家。
郭守敬勤于动手,就指导他理学与工学,使其在天文、水利等方面尽展才华,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后来这些人经他推荐入朝为官,各自称为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对我国当时天文、数学及水利事业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邢州五杰”。
05、向忽必烈上万言书
1250年,刘秉忠至和林后向忽必烈上万言书,向其阐明了“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主张。
他就户口逃亡、官员课税、刑法教令等问题充分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
他特别注重教育,兴办学校,实行科举制,引导开国功臣的子孙入学校,选用有才能者。
慎择县官,招抚招抚关西、河南流民,抚恤孤寡残疾者,不许朝廷使臣在地方骚扰官民,应设馆安置。
他建议令各地立庙祭祀孔子,访察当地名儒,举行祀典;请蒙哥汗颁行新历,同时着手撰修《金史》。
广开言路,鼓励直言。明君要分辨君子和小人,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等。忽必烈对他的这番议论,甚为赞赏,均加采纳。
刘秉忠又建议:“邢州户口原有万余,自兴兵以来都不满数百,若派真定的张耕、洺水的刘肃这样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复旧日盛况。”
于是朝廷派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副使。不久流民复业,升邢州为顺德府。
06、还俗,被封官
1260年,忽必烈称帝,即元世祖。忽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下诏建元纪年,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隐士都被录用。
1264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刘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参与军国大事,有劳有功。
今陛下即位,万象更新,而刘秉忠仍着旧装,我等于心不安。应正其衣冠,给以厚爵。”
忽必烈采纳,当天便下诏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政事。
又将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嫁给刘秉忠为妻,在奉先坊赐他宅第,“以少府宫籍监户给之”。
07、规划两都
刘秉忠还是一个古代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专家,他于1256年)受命在漠南金莲川草原上设计建造元上都城,历时三年建成,忽必烈在此登基。
1266年奉命在原燕京城奉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规划设计并开始建造一个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新都城,即元大都。
刘秉忠为都城寻找水源,确定皇宫方位和建城的中轴线,连一个城隍庙的具体位置也是由他来确定的。至1274年初,元大都宫阙告成。刘秉忠还参与了元陪都上都的营建。
08、为元朝建章立制
1269年,刘秉忠负责订立朝仪,制定官制,朝见皇帝礼节、百官的服饰及俸禄等。这些都成为元代的定制。
1271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大蒙古国更名为“大元”。这一年忽必烈颁布诏书,正式建立大元。
蒙古建国初期,诸事草创,设官甚简,既没有俸禄制度,也没有官制。刘秉忠和许衡等人参照历代王朝的官员制度,制定一套新的官僚制度。
元朝中央政府的的核心机构主要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组成。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兵权,御史台负责考核升降官员。
中央还设寺、监、卫、府等官署;地方设有行省、行台、宣慰司、廉访司;还有路、府、州、县等机构。
同时,对朝廷上下各级官署的名额、职位以及俸禄做了详细的规定。
09、备受宠幸,淡泊名利
刘秉忠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凡国家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忽必烈宠信。
刘秉忠侍从忽必烈三十多年,不管是远征或两都巡幸,他都随行,受到特殊的信任。
刘秉忠自幼好学,至老而不衰,虽然已是位极人臣之列,但是每日却吃斋简居自己种植蔬果而食,而且终日淡然名利,不异平昔。
世祖忽必烈曾经赏赐刘秉忠白金千两之多,然而刘秉忠却推辞说道:“臣山野鄙人,侥幸遭际,器服翻出尚方,金无所用。”
10、受牵连,产生归隐念头
刘秉忠爱才,曾经举荐过一个王文统的人,没想到这个人后来竟和自己的女婿参与叛乱,虽然最后叛乱被平,但是忽必烈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忽必烈看到此次叛乱的支持者王文统就在自己身边,还有地方的一些汉人军兵,他加重了对汉人的猜忌心理,开始采取措施,防范汉人势力过大。
所有曾经举荐过王文统的官员除刘秉忠外统统受牵连,有的被驱逐,有的差点被割去舌头。
刘秉忠虽然未受处罚,但是他明白这是杀鸡给猴看的做法。他看看到忽必烈用人态度的变化,他明白,该择机急流勇退了!
11、归隐,无疾而终
1274年元旦,忽必烈在大都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后,要去昔日的发祥地上都做短暂巡查,刘秉忠要求随行。
到达上都后,刘秉忠陪忽必烈游览了南屏山,他说,这里风光宜人,自己愿意在这里盖一间小屋,静心修行,只要皇上不召见,他就不再返回大都了。,
忽必烈沉默一会,批准了刘秉忠的请求,三十余年的陪伴,到此画上了句号。
这年秋天八月,在南屏山绚丽的红叶掩映下,刘秉忠长眠于此,享年五十九岁。
消息传到大都宫中,忽必烈十分悲哀,下诏出内府钱助丧,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送灵柩,将刘秉忠安葬于大都。
12、文学成就卓著
刘秉忠学问功底深厚,自号藏春散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散曲家,每以吟咏自适。他的散曲多写景物,风格萧疏闲淡而隽永。
刘秉忠的词、曲在元代都称名家。其中《藏春集》所收诗词,诗计七律239首,七绝151首。其中《鹧鸪天·柳映清溪漾玉流》最为著名:
柳映清溪漾玉流。火榴开罢芰荷秋。
一声鱼笛烟波上,宜著蓑翁泛小舟。
红蓼岸,白蘋洲。闲鸥闲鹭更优游。
斜阳影里山偏好,独倚兰阑懒下楼。
秉忠诗的内容也颇为丰富,可以大致分为遣怀、吟兴、咏志之作,记行记游及军旅之作,赠答之作,题画之作等。其中《山洞桃花》也很著名:
山村路僻客来稀,红杏梢头挂酒旗。
洞里桃花人不见,春心春色只春知
刘秉忠兼备释、道、儒之学,通晓音律,精算数,为忽必烈出谋划策,建章立制,规划两都,深得忽必烈器重,
刘秉忠一生在天文、卜筮、算术、文学上著述甚丰,计有《藏春集》6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