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我国的一个历史阶段,指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6年)这一历史时期,即东周的前半段。这一时期,王道不兴,霸道盛行,社会动荡不安。
周室衰微,政由方伯。周幽王废长立幼引发内乱,导致身死国灭,诸侯拥立原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此时的东周跟昔日的西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想当年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者八百诸侯,是何等的威风;而如今的平王是不得已而东迁,丧失了原来的地盘,权威大幅下降,对诸侯不再具有管领和控制的能力,反而要依赖诸侯,仰他人鼻息。周王名为天下宗主,实际上已经沦落为二等甚至是三等诸侯国了。第一个给周天子难堪的是郑国,“周郑互质”事件就发生在周平王时期,到了周桓王时,郑庄公竟然派人去周的地盘夏天抢割麦子、秋天抢收黍米,还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去攻打他国。郑国一再挑衅,周桓王忍无可忍,就发动了几个中小诸侯国讨伐郑国,结果周桓王被郑庄公手下一个叫祝聃的将领射中了肩膀,差点从车上掉下来,颜面扫地,从此周天子的权威更是一落千丈。之后,齐国、宋国、晋国、秦国、楚国、吴国、越国先后称霸,诸侯主政会盟,周天子成为陪衬。
道德堕落,内乱不断。郑庄公纵弟造反、卫宣公筑台纳媳、鲁桓公杀兄夺位、齐襄公通妹文姜、晋献公屠掠宗亲、楚穆王篡权弑父。这一时期的王公贵族已背离先王之道,不务德而好争权夺利,私欲膨胀,人性扭曲,生活放荡。想当年周公尽心尽力地辅佐侄子姬诵南面称王,而自己却恭恭敬敬地北面就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开创了成康之治,刑措四十余年而不用,人格是何等的光明。现如今,你争我夺,父子反目、兄弟相残,这是怎么了?难得一见的是,宋襄公还在坚守仁义,结果因其“不击半渡之师,不攻老弱之兵”而在宋楚泓水之战中吃了败仗被人们看作是“蠢萌”的典型,受到嘲讽。可见,这一时期人们推崇的是那些会玩手段、懂得奇谋诈术的所谓“智者”。
诸侯混战,民不聊生。春秋之中,诸侯强并弱,大国之间展开争霸,中小国则依附于大国并向大国纳贡。争霸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于是各国抓紧练兵备武,磨刀霍霍,征良马于田野,驱百姓于疆场,致田园荒芜,财物匮乏,民生疲敝。一场大战过后,只见黑烟滚滚、尸横遍野,父母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人们又得到了什么?到了春秋中后期,晋国与楚国势均力敌,两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致使中原各中小诸侯国也卷入其中,深受其害。战争搞得大家很痛苦,各国普遍厌战,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再加上晋国出现内乱、楚国面临外患,晋楚两国也不想再打下去了。在这种条件下,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出面发起了一场“弭兵大会”,各国罢兵会盟,尊晋楚两国同为盟主。这之后,中原地区四十年未发生大的战事,争霸的焦点转移到了南方吴楚、吴越之间。
就在“弭兵大会”之后的几十年内,我中华两大圣哲老子与孔子相继出现,一个传播大道学说,一个推行仁义主张。老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奋争,庶民争利,士人争名,大夫争权,诸侯争地,天子争位,争到最后大家似乎都不开心,不如回归清静自然的宇宙秩序,与大道合一,逍遥自在。孔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爱的缺失,因此需要把爱找回来,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减少纷争,才能实现天下太平。可见,儒道两家都不重视制度建设,重在启发人性,试图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使人类的精神文明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诚然,如果人心坏了,再好的制度又有何用,只会演变为杀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