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需要从小培养,已是当下众多年轻父母的共识,而当各种财务观念在亲子互动中付诸实践的时候,爸爸妈妈们着实收获了不少或喜或忧的意外——
贴纸记账
“闺女要被我培养成会计了”
刚六岁就总惦记着给自己“记账”的橙橙,让妈妈Judy赞叹之余,也不免有些担心:“对家庭理财来说记账肯定是好事,但是我怕我闺女现在就开始想这些事,以后长大了会太计较。”
“我自己记账记了快十一年,间断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年。从日记本、专门的家计簿到记账APP我都用过;现在用普通的记事本,然后每个月在Excel里总结一下。”从参加工作第一个月开始记账的Judy,是坚持“记账”的获益者:当身边的同龄姑娘总抱怨薪水不够花的时候,Judy在工作第二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购买基金和股票了。“记账不光要把收支项目记下来,还要总结,每个星期、每个月都认真看一下自己的花销,调整不合理的地方。”
女儿橙橙就是在“观摩”Judy做“总结”的时候,对记账发生了兴趣。
“受网上‘手账’达人的影响,我有时候会在记账本上随手画点儿小图或者贴个相关的贴纸。有一次我闺女看见我拿彩铅画图,就问我画这个干嘛?”
女儿主动发问,让Judy觉得是个顺便给孩子普及财务知识的好机会,“我把本子摊给她看,说这是咱们一家人每个月花的钱,还特意给她看了几行跟她有关的,比如英语(精品课)课、演出票。她看了以后,又很认真看着我往电脑里整理,一直看到生成图表……”Judy觉得,记账本上的图画、贴纸和色彩鲜艳的图表是当时引起女儿兴趣的最重要原因,“她特别喜欢贴纸,但是家里不能随便贴,她看到我在记账本上贴,就觉得这事很好玩儿。”
于是,不到五岁的橙橙开始主动参与妈妈的日常记账,“只要我带她去超市或者在外面买了东西,回家之后,她就会催我记账,然后挑着贴纸往本子上贴。”为了鼓励女儿,Judy干脆在账本上给女儿辟出一块专区——记录和橙橙有关的收支,让女儿自己发挥,“其实我也是嫌她给我贴的乱。”
“英语课太多钱了,明年别上了”
一段时间之后,Judy发现,女儿越来越关心账本的实质内容,而且也能理解她在电脑上生成的饼图。
“有一个月,我和我老公一起换了手机,我闺女就指着饼图问我,这块蓝的是什么?我跟她说是爸爸和妈妈的新手机,她就感叹:手机这么多钱。我说,嗯,你以后玩游戏小心别掉地上了。”接下来的几天,Judy发现女儿玩手机的频率明显减少了,而且一旦拿她的手机玩游戏就要趴在床上,因为“在床上玩儿,手机掉了不会摔坏。”
除此之外,橙橙还本能地希望Judy记账生成的饼图能多彩均衡,如果发现某个颜色(尤其是她不喜欢的颜色)面积过大,就会建议妈妈改进,比如“坐飞机太多钱了,飞机票不能便宜吗?”
Judy既欣慰女儿萌生的节约意识,又为一些橙橙还不能理解的“性价比”问题担心,“我给她自己的支出也生成了小饼图,她的评价是英语课太多钱了,明年别上了。”Judy试着跟女儿解释,但是橙橙对哪些项目是“应该花的钱”仍然不太理解。
“我不想打击她‘记账’的积极性,又有点儿害怕这件事对她来说是不是接触得太早了,理解上会出现偏差,考虑问题总会考虑在账本上呈现得好不好看。”Judy在研读了不少有关儿童理财教育的文章之后发现,几乎没有文章提到在这个年龄段教孩子记账的话题,“我老公吐槽说,我们家闺女要被我培养成会计了。”
只存不花
五岁生日给了他第一笔零花钱:10元大票
童年时跟父母申请零花钱失败的“80后”爸爸大李,吸取了当年的教训,在儿子可乐五岁生日当天就给了他第一笔零花钱,而且还是10元大票。
“我小时候一直到初中都没有零花钱,特别痛苦,我爸我妈的理由是怕我乱花钱。”大李追忆往事:“我家的条件不差,我需要的东西大人也都会给买,但我就是特别想要属于自己的零花钱。正好当时我看到那个美剧《成长的烦恼》里面的小孩会帮父母做家务赚零花钱,我就去跟爸妈商量,以后我每天倒我们家所有的垃圾,一个星期五毛钱。”大李自认为劳动力“出卖”得相当廉价,没想到这个建议被父母一口拒绝:你自己是家庭一员,做家务劳动是应该的,怎么能拿这个跟爸爸妈妈要钱呢?
现在回想起来,大李能够理解当年父母希望他摒弃所有“杂念”,好好学习的良苦用心,但时至今日,大李觉得这种教育观念已经严重过时了。“工作之后,我接触到一些国外的同事,他们很小就有财务观念,有的在中学就开始做自己的理财产品组合了;而我这方面就特别缺,所以希望能让孩子尽早有这个意识。我媳妇儿也赞同我的想法。”
虽然平时的零食玩具开销远远超过10元的额度,但是手握属于自己的10元纸币,跟着爸爸妈妈到商场里自选货品的可乐还是挺兴奋。“他激动了一会儿就发现,他最想要的东西都不止十块钱。我媳妇儿特机智,马上跟我儿子说:要不这十块钱先存起来,以后每个星期都让爸爸给你一块钱,你存多了就可以买(玩具)车了。”但是两个星期过去,儿子很快发现一周一元钱的积累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对存钱的积极性不太高。
“小财迷”的意志比大人坚忍多了
“我媳妇儿又拿出了一个新计划——”大李对媳妇儿的因势利导颇有几分敬佩,“她把我儿子能干的一点儿家务活分成两类,帮妈妈收拾自己的玩具这种是他必须要干的分内事,主动洗自己的袜子就可以挣零花钱。”
就这样,大李在儿子身上实现了自己童年的一个小“梦想”。为了进一步鼓励儿子,他还煞有介事地给可乐办了一张银行卡,每个月把儿子的零花钱和过年的压岁钱都存进去。随后,大李欣喜地发现,上面的数字越多,儿子攒零花钱的劲头就越大。
然而半年之后,大李又发现了新问题:儿子太爱攒钱了,卡里的钱几乎只进不出。即便是可乐最喜欢的乐高玩具和零食,也不能诱惑可乐用“自己的钱”去买。一开始,大李和媳妇儿很为儿子能拒绝诱惑而高兴,“我媳妇儿还说,我儿子比我们俩强多了,我们还经常忍不住败家呢。可是现在我儿子看他自己卡上的钱看得太死了,无论如何就是不花,我问他你的钱存着要买什么啊?他也没什么话说。”
于是,大李夫妻俩开始想办法鼓励儿子花钱,最新的成果是,月初逛宜家,儿子请爸爸、妈妈、姥姥、姥爷每人吃了一个甜筒,总计五元,并且特别正式特别大方地跟大李说:“就用我的钱吧。”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读小学三年级的辰辰身上,小姑娘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存在银行卡里同样是只进不出,“她说钱要存着以后上学用,买冰棍儿的钱都跟我另要。”辰辰的妈妈哭笑不得,“我现在开始对她进行花钱的教育了,得让她认识到钱就是用来花的。”
和孩子谈钱的那些招儿
打折
Jing:儿子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开始对“打折”有概念,知道“打折”是能用便宜的价格买到东西。因为我经常带他去超市采购,他也喜欢逛超市——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对小孩子挺有诱惑力。他喜欢某个玩具或衣服,我会说现在没打折,等到打折时再买好吗?他一般都会同意。商店每周会邮寄打折商品的信息,他也喜欢和我一起研究,看我们想买的东西有没有打折,有的话就可以买。
利息
张博闻:我以前觉得“利息”和“信用”这些概念对六七岁的小孩儿来说挺深奥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成年人可能低估他们的理解力了。我老婆经常在淘宝上买东西,包括一些儿童用品,所以我儿子对网购很熟,知道网上下单买东西和在超市买是一样的。后来我们放了十万块钱在余额宝里,我老婆每天都会看收益然后跟我“报告”,两位数我儿子还是认识的,就问我们余额宝这个数是什么。
我们告诉他,这是我们把暂时不用的钱借给别人用,别人还给我们的时候就会多付一部分“利息”。我儿子自己消化之后的理解:“利息”是“别人‘买’我们的钱,付给我们的钱。”虽然不太对,但也有道理,因为他已经理解到钱本身是可以生钱的,这就是利息和投资的最基本概念嘛。(主笔张棻插图宋溪)(北京晚报)
关注孩子成长就上成长学(www.czxue.com)QQ交流群:44536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