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宝妈留言说,孩子变得越来越“犟”,特别任性,没办法讲道理,只要不按着孩子的意思来,他就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怎么说也不听。
吐苦水的家长大多都有个3~4岁的宝宝,为什么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是喜欢无理取闹,还对家长的干涉都表现出强烈的抗拒和不满呢?其实是孩子的“执拗敏感期”来了。
1
什么是“执拗敏感期”?
儿童秩序的敏感期通常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因为秩序被破坏不满而哭闹,一旦秩序恢复就会平静下来;
第二个阶段:为了维护内在秩序而拒绝,向大人说“不”;
第三个阶段:为了坚守内在秩序而执拗,必须按秩序重来。
“执拗敏感”事实上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的第三个阶段,当孩子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被人破坏这一秩序,孩子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通常从两岁开始,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开始逐步分化,常常会不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指令,变得非常固执已见,有时候甚至出现反抗的现象,并在3~4岁时爆发,这就是孩子的“执拗敏感期”。
2
“执拗敏感期”有哪些表现呢?
处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最显著的特征是——按自己的意愿来做事,不跟家长合作,甚至故意作对。
在生活中常见的表现,例如:
1 一起坐电梯,必须孩子来按楼层,别人按了他就不干,又哭又闹非要重来一遍;
2 睡前必须洗澡、喝奶、讲故事,缺一个环节都不肯睡;
3 喝的奶粉必须是妈妈冲的,别人冲的就不肯喝;
4 不让他坐在沙发或床上吃饭,他偏不坐在餐桌前;
5 大热天非要穿厚衣服,降温给他加衣服反而不穿等等。
以上这些行为,在家长眼里都是“犟”、任性的表现。其实这只是孩子在“执拗敏感期”的一种本能排斥,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经之路,并不是真的要与父母“作对”。
“作对”是带有情绪的,对对方产生敌意而故意针对,而处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对父母并没有这样的情绪。
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会带有情绪地去看待孩子的“反抗”,从而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式,这不仅让孩子心理受到伤害,也使父母走入错误的教育误区,破坏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3
如何应对孩子的“执拗敏感期”
首先,家长自己要冷静,尽量理解孩子的情绪
很多家长听到孩子哭闹自己就开始烦躁,甚至“以暴制暴”,提高声量,言语粗暴,或者非打即骂。这样做只能一时恐吓住孩子,让孩子因为害怕挨骂挨打停止哭闹,却丝毫不能安抚孩子的情绪,反而加深了孩子的恐慌、伤心的情绪,最后不但破坏了亲子关系,家长自己心情也要郁闷半天。
“执拗敏感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之路,是任何孩子都难以逾越的,也不能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而越过这个阶段。
如果家长引导得好,这个阶段度过得就更顺利,周期也可以相对缩短;如果这时候家长面对孩子的情绪,用哄骗、威胁、打骂的手段,即便当时可以遏制孩子的行为,可是同样的情形依然会出现,孩子会因为之前遭受的哄骗、威胁、打骂而愈发变本加厉地表达情绪。
比如,刚出锅的食物,孩子想吃,家长怕烫到孩子不敢给孩子吃,孩子就哭闹起来了。这时该怎么办呢?
这时家长要先想一想孩子的情绪背后的原因,理解孩子的情绪,解决情绪背后的问题。刚出锅的食物孩子非要吃,孩子是没被烫过呀,他不知道危险的界限。不妨拿着孩子的小手去靠近食物感受温度,告诉孩子接触过烫的食物会受伤,会疼。
3~4岁的孩子,没办法像大人一样用语言来表达情绪,和自我调控,他们表达情绪往往很直接——通过行为来表达,他们也想不到在什么场合哭闹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不开心就哭闹。此时就需要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自己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摸清规律,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把情绪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哭闹或者乱发脾气。
其次,按步骤化解:转移注意力→适当安抚→道理引导。
3~4岁的孩子,决定行为表现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智。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第一时间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尤其是3岁之前。讲道理是一个长期影响的方式,而不能高效、快捷地解决当下的问题。所以在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可以先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聊别的事情,或者靠新奇、新鲜的事物来吸引孩子的视线,让孩子忘记当前的情绪所在。
及时地爱抚和肢体接触很有必要,但要关注孩子的肢体语言和情绪变化。当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大哭大闹往往还配着“撒泼打滚”,这时候紧紧抱住孩子,孩子容易感觉被控制而不舒服。如果孩子这时候不喜欢抱,硬抱就称不上安抚了。拉着孩子的小手,轻抚孩子的后背,摸摸孩子的头,这些爱抚的举动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在孩子冷静下来之后,我们也可以通过读绘本、讲故事或者做游戏等方法来慢慢引导孩子,这会比直接跟孩子讲道理更能让他接受。故事和游戏里所包含的道理可以潜移默化地正向影响孩子日后的行为。
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情绪,是指不要在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反而带着更大的情绪处理问题。在孩子的“无理取闹”面前,家长要坚持原则,保证底线不被突破,不要因为“孩子哭容易上火生病”、“公共场所这么哭闹太丢人”而让步,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要做到“宠爱有度、赏罚分明”。拒绝孩子的不当要求时态度要坚决,方式要温和。这样才能既不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又让孩子能够明白什么事情是能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引导孩子顺利地度过“执拗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