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石鲁作为万国展览会中国馆的总体美术设计师前往印度。
当时的中国相对封闭,印度的异域风情给了石鲁创作的激情。
他在印度画了很多写生作品,其中有年轻姑娘,有舞者,有街头艺人……
1970年,石鲁在家中养病。
神志混乱的他,拿出出国时的写生稿,在上面涂涂改改,加笔触,加色彩,加符文般的纹路。
使得原本简练的写生稿变成了一幅幅繁复斑斓的,富有神秘感的画作。
《印度神王》就是其中一幅。
这幅写生稿原本画的是印度的一个流浪的苦行僧。
而石鲁曾经逃入深山,不也是一个流浪的苦行僧吗?
他当时的境遇,在精神上不也是一个流浪的苦行僧吗?
看涂改后的画作。
画面中间是一块坚硬厚重的磐石。
石块用焦墨画得极黑,上面有斑斑点点的白,仿佛是铸铁一样。
石块使得画面稳定,异样的黑也给人以神秘感。
大石块上面,坐着一位老者,这位老者就是斩妖除魔的神王。
神王头戴皇冠,身配佛珠、臂环,左手持法杖。
神王的坐姿呈单盘的方式,应该是一种固定的宗教姿势。
画家将人物刻画得很写实,石块则较为写意,形成了对比关系。
神王的前面放置着化缘的饭钵,钵呈艳丽的红色。
人物一左一右各有一个器物,大概也是一些想象中的法器吧。
此外,在神王的衣服上、物品上、石块上,以及画面周围,都布满了神秘的符文一样的文字。
这种灵感来源于古埃及壁画。
当年石鲁到埃及参观写生时,对这些神秘的象形文字感到十分好奇,曾经动手描绘了不少。
在这幅《印度神王》中,画家就借鉴了这种表达方式。以文字作为线条装饰,凸显了画作的仪式感,宗教感。
这些装饰性文字有的像篆书,有的像楔形文字,有的像梵文,字形上都带有一种金石味道。
文字内容:
画面左侧:印度神王,伏虎降龙。……
画面右侧黑框黑字:流浪者MEKU
黑框红字:石格尔鲁曼丹
大石头上:“流浪”“日月”“无天”“仓道”……。
画面右中:亚夏。石鲁敬绘。新德里之矿工场,劫后复兴,神尊之杖矣。
法杖下方:老泰戈尔、大托尔斯泰。
其余内容不详。
另外,在画面的右下角,还有一个太极图。
看来,画家在这幅画上,将古今中外的神秘力量集于一体,既混乱又统一。
《印度神王》 为纸本设色画,纵45.5cm,横36cm,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