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6 19:13 星期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目光之所聚,标的之所及——浅谈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教了十几年的语文,一直以来,我把备课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课文内涵的挖掘上。从没把制定教学目标这件事,当成事,因为有教参在,人家说什么是目标咱就努力达成就行了,有什么好犹豫?但是随着教龄的增加,见识的增长,尤其是在今年参加赛教活动,大量阅读翻阅名家们的教学设计后,我突然发现,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是一门技术活,还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核心技术。真正的语文教学大家们,往往牢牢掌握着这门“高精尖”的技术。
语文作为一门内涵丰富的人文学科,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语文教学元素,每一个教学元素都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这就让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但换个角度想,这种丰富性的特点,也给了我们更大的生发空间,有了更多切入的点。比如《春》这一课,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背景知识的储备能力水平等来确定具体的三维目标特别是教学的重难点。而不是千篇一律。原来语文学科特点给了我们老师那么多发挥的空间,而一直依赖教参的我却把自己囚禁在方寸之内。我才领悟到“目光之所聚,标的之所及。”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只要把握好以下几点,我们可以给自己赢得更大的教学空间。
1.以课标为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据此,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并模仿他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从而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任何一节课的语文教学目标都应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宗旨,以学生语言思维逻辑的养成为归依,以学生精神的丰富与人格的完善为追求。所以,设定教学目标时应以语言、思维、精神的发展目标为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知识的教学之中,不能脱离教材内容生硬说教。
2.重视单元目标。编者编写教材时已根据学段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习心理设计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一般也会在各学段的单元学习中设计相应的单元教学目标。学段目标与单元目标是教师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各课时教学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把它们放在一个单元系统中考虑,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
4.关注文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于不同文体的作品应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备课时,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透了,才能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比如《背影》一课,从文体上说是一篇叙事散文。初中阶段叙事散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为:能在3分钟以内通读1500字左右的文章;能说出叙事散文所叙之事与叙事线索;能画出文章的结构,并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标出文章的思路;能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依据中心句说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能针对文章的关键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能整合文章有争议的地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依据叙事散文的文体特征及课标的有关教学要求,可先从以上教学目标中选择能满足学生需要的适合学生学力水平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将所选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参对该篇课文的教学要求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背影》一课时,有位教师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本文的叙事线索。②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能说出文中所叙之事蕴藏的作者情感。③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细节为线索,选择事件,组织材料,并在叙事中写出一种自己的特定情感。这样设计,既考虑了单元整体的教学目标,又抓住了文本的体式特征;既抓住了共性,又突出了个性,同时也兼顾了学情。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可行性,能够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实施。
5.明确教学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指向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目标设计:①浏览课文,复述本文主要的故事情节。②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比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后心理与态度的变化,依据自己的阅读说出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深层原因。③结合文本和个人经验,理解并写出作品主题及自己对人性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到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说什么或做什么,说得怎么样或做得怎么样。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检测出学生的“会不会”“能不能”的学习结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避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叙述,诸如用“培养”“教育”“指导”“引导”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都表示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人为地颠倒学习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建构价值。
6.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我们常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使用“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了解……的特征”等这样的语言。 “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中的“理解”可以解释为:a.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语的含义;b.能根据课文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c.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来造句。 “了解……的特征”:如何知道学生是否“了解”了?这些都是模糊不清、无法测定的,因此难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同样,“揣摩、感悟、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等内隐性行为动词,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表述含糊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语,以减少教学的不确定性。“找出、指出、说出、写出、解释、复述、读准、默写、背诵”等外显性行为动词对学习行为则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操作性强,可以观察、测量,在语文教学目标中宜多加使用。“概括、区分、辨别、分析、比较”等虽然反映的是内心活动,但是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因而也是比较明确具体的。
当然,课堂教学除了预设的目标外,教师更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目标。郑桂华老师执教《安塞腰鼓》时,先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些什么,然后敏锐地根据学生回答的不足和因时间产生的陌生感,把教学目标调整为“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然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特点,进而探究文章的语言特点,从而完成了该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目标的准确制定,既体现了语文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也体现了其对教材及学期的把握。正所谓“目光之所聚,标的之所及”,课程目标、学生学情所关注的,课文当中经典的,正是我们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
分类:杏坛絮语 | 评论:0 | 浏览:2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