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白
周末在宿舍无聊,室友突然来了兴致,相约一起去看电影。没有多想,也没有过多的计划,收起手机,换了鞋,背上包,纯粹的说走就走,便平静地出门。
那一日遇上的电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若是放在平时,我是不爱看这样的爱情电影,倒也是缘分与它相遇吧。静静地看完,最终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出现的那本书,《查令十字路84号》。机缘巧合,男女主角因这本书而有了联系,开始了往返的通信,纸张夹在书本之中,一次又一次地传递。在一次次书信的交谈中相爱,又经历了种种错过,结局时终于在书店相遇,女主拿着写给男主的信,慢慢走向安静坐在桌旁的男主,两人相视而笑。
兜兜转转,终于遇见了你。
回宿舍的途中,在楚风桥上驻足,暖黄色的灯光带来安详而又平静的感觉,桥下的车辆呼啸而过。
今天的电影怎么样。
还可以吧,我只是很想看看那本书。
我也是,想知道书里面的故事。
第二日周末闲来无事,像往常一般,一个人前往图书馆看书。在一排又一排的书架之中徘徊,拿起一本书又放下,犹犹豫豫换了有四五本,却都没有静下心来读的欲望,白白浪费了时间,觉得有些许烦躁。又在一排书面前站定,一低头却看见了《查令十字路84号》。一瞬间觉得惊讶而又释然,本没有寻找它的打算,它却就这样出现在我的面前。低低地赞叹一声,小心甚至颤抖地将它从书架之中取出——之前的徘徊犹豫,兜兜转转,原来都是为了遇见你。
几乎是怀着虔诚的心将它翻开,有餐巾纸飘落,是其他读者留下的小篇感悟。阅览室图书不允许外借,所以才会留下餐巾纸吧。心中微微一动,将书大概地翻阅,竟找出零零碎碎七八张前者留下的字条,从2010年到2016,最近的是五月的那张,纸张的主人是由于电影而来寻找这本书。但它们无一例外地留下这样一句话“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那一瞬间我竟有些小小的感动,即使有这么多人读过,这本旧书却依旧平整干净,而这些字条让它变得特别,传递着一份友好与亲切,让毫无交集的陌生人,在这些文字里能彼此交流。
电影情节设计的灵感应该是来源于原著,电影中小虾最后在书店遇见了教授,然而书中海莲最终却没有见到法兰克。海莲与书商法兰克长达二十年的鱼雁往返,漫长的通信过程中,双方始终未曾谋面,只能隔着空间与文化的遥远距离,两两对谈。读着一封一封他们之间的信件,以旁观者的身份,清晰地看到,他们的友谊,在对书籍的共同爱好上一点点萌芽生长。笔尖在纯净的纸张上书写着各自的心情与真挚,形成生动而又亲切的文字,以纸张作为载体,到达彼此的身旁。从敬爱的夫人到亲爱的汉芙小姐,再到亲爱的海莲。从最初的礼貌客气,到后来的亲密依恋,这是一段一段珍贵而又特别的友谊。
这本被誉为“爱书人的圣典”的书,确实值得细细一看。
室友说,读着读着这本书,突然很想有一个可以和自己通信的人,用书写的文字与之交流,在等待与盼望中一点点与之贴近。书信始终比即时通信更有情怀,也更具意义。
有一个愿意与自己通信的人,在通讯发达社交快捷的当下,是一种珍贵,却更是一种奢侈。
而我,突然想起,我本来是拥有一个这样的人。那些年和好友一起,总是会用精致的信纸,认真而又幸福地写下一封封信,然后偷偷放在彼此的课桌里,或者是书包的夹层里。吵架,和好,想象,依恋……全都在纸上静静展现,那些情绪从笔尖流淌,以文字的形式留下印记,彼此从初识到亲密无间,从青涩到成熟,从朋友到闺蜜。突然之间,想起了那些快要被自己遗忘的时光。初中,高中,长达六年的信件,厚厚的一摞,被遗忘在抽屉的最里面,布满了灰尘。
而现在,天各一方,却从来没有再通过信件。彼此都有了新的生活新的圈子,每日忙碌,我身边也有了别人的陪伴,心里有了牵挂和爱恋的另一个他。也许是因为不可兼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渐渐淡忘那些时光,那种单纯美好的相处模式,渐渐丢掉了我们曾经最喜欢的交流方式。
曾经习惯于用信件珍藏记忆的我,已经有多久没有写信给我最好的闺蜜?想起昨晚电话里情绪低落的闺蜜,抱怨如今的我总是忘了给她打电话。自责和愧疚在心里不可遏制地蔓延,友情也该是同等的珍贵和重要,也需要用心呵护。
决定买下这本书,想要将它留在身边,也送给闺蜜。它的封面、印刷、内容、风格……我都极其喜爱。迫不及待地去淘宝网上搜索,却无比震惊地发现,我手中的这本标价18的书,我喜欢的这个版本,居然已经是绝版。淘宝上铺天盖地的二三十块的黑白复印版,而珍藏原版的售价,高达三百。
不喜爱与电影绑定而出的最新版,没有这本书该有的情怀气息,最终我买下两本繁体字台版的《查令十字路84号》,与电影中的书封面相似。
“曾曾,终于又提起笔给你写信。
我想你会喜欢这本书……”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细细书写,书本附带一封长长的信,寄出之后,觉得满足而又庆幸。
一直觉得,我与这本书的遇见,是冥冥之中的注定。那一时兴起的电影,那在书架之间毫无目的的徘徊犹豫,环环相扣。记住,遇见, 喜爱,感动,想起,珍视……这是莫大的缘分,也是莫大的幸运。
“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路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这是海莲写给书店员工最后一封信的结尾。
法兰克因病去世,因种种因素一直未能前往伦敦寻找法兰克的海莲,永远地错过了与法兰克见面的机会。
《查令十字路84号》,愿他们的遗憾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