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问题是否存在,通常要看经过努力得到的结果(现状,即R1),与希望得到的结果(目标,即R2)之间是否有差距。(The gap between reality and goal)
R1由某一特定背景导致的某一特定结果,称为非期望结果(现状)。
“问题”是指你不喜欢某一结果,想得到其他结果,称为期望结果即R2。解决方案则是指如何从现状R1到目标R2。
以上界定问题的方法成为“连续分析”,统计学上称为序列分析,是一种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帮助你为以下按逻辑顺序排列的问题寻找答案:
1. 是否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机会)?
2. 问题在哪里?
3. 为什么存在(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4. 我们能做什么?
5. 我们应该做什么?
界定问题的框架
展开框架中的各要素
1. 切入点/序幕:序幕是由结构或流程组成的 (starting point / opening scene)
2. 困扰/困惑:是指现在发生、即将发生或未来将发生的事件,它对序幕中介绍的相对稳定的背景构成威胁,并因此引发了非期望结果(R1)。(disturbing event)
通常造成困扰/困惑的原因有:
* 外部原因: 结构或流程所在环境以外的地方发生的变化,如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改用新的技术、政府或消费政策发生变化等
* 内部原因:公司内部的变化,如增加业务流程、安装新的计算机系统、进军新市场、调整产品线等
* 近期认识到的其他原因:自己认识到或有证据表明肯定或可能发生变化,如产品/流程的性能落后、运营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市场研究显示消费者态度可能发生改变等
3. 现状/非期望结果 (R1,undesired result)
R1是读者需要设法解决或有可能面临的问题,或者是有可能抓住的机会。通常是由于困扰/困惑引起的(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或最近才被认识到的其他原因)。在咨询业,R1是客户前来咨询的主要动因,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客户可能并不清楚导致R1的真正原因。
困扰带来的R1可能不止一个,比如该公司无法向市场提供服务,或市场份额正在降低;有可能导致销量下降,利润减少或财务状况恶化;预计无法抓住市场机会等。
4. 目标/期望结果 (R2,desired result)
读者希望期现有的结构或流程产生期望结果R2,而不是非期望结果。如果R1是机会的话,则希望利用它。只有对R2进行尽可能具体和定量的描述,才能判别你取得的结果是否是期望结果。如果没有对期望结果全面准确的描述,你就很难在思考过程中对各种解决方案作出选择。
有时你可能无法具体描述R2的最终结果,或者根本不能描述,这种情况下你只需在R2部分写下:如果问题得到解决,你希望达到的状态。接下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具体的R2。参考下方第6类情形。
发掘读者的疑问
最常见的问题有3类
1. 不知道如何从R1到R2 (What is the solution)
2. 知道如何从R1到R2,但不敢肯定是否正确 (Whether it's correct)
3. 知道从R1到R2的正确方案,但不知道如何实施 (How to implement the solution)
最常见问题的变形有3类
4. 知道从R1到R2的解决方案并且已经实施,但由于某种原因行不通 (Why it's not working)
5. 确定了好几个解决方案,但不知道选哪一个 (Which one is better)
可能但不常见的2类情形
6. 知道R1,但不能具体描述R2,所以无法找到解决方案 (Without R2, no solution)
7. 知道R2,但不清楚自己是否处在R1(这是典型的标杆比对)(Whether I'm in R1)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