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你给自己的生活状态打分,你会打几分?
2018年末,一部讲述了十五名普通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的记录片——《生活万岁》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有网友评论看的让人哭得控制不住泪腺。
看似毫无交集的故事,每一段都直戳人心:带女儿开出租车的女司机,干杯都碰不到杯子的卖唱盲人夫妇,西北村庄里一边务农一边教书的教师……
如果按照打分制的话,这些人的生活,连60分都达不到,但他们仍在默默坚持、并热爱着这样的生活。
豆瓣“神”剧《当幸福来敲门》中,威尔·史密斯扮演的父亲,在最沮丧的时候,只能抱着儿子躲在地铁站的公共厕所,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再熬一熬,幸福早晚会来敲门。
或许你我也有那么一个瞬间,因为生活而心悸不已。
相比放弃,坚持永远难得多,但唯有硬着头皮,走下去,一直走,才有更大可能性去见识到生活的笑脸。
这个世界,值得我们好好生活下去。
蝼蚁有蝼蚁的幸福,大象有大象的烦恼,每个人都该过好属于自己的日子。
所谓的英雄主义,不过只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深深的热爱。
2019年的夏天,麦家打磨了5年的新书《人生海海》出炉。新书的故事背景就设置在他的故乡浙江富阳。书中,他用自己的笔触合故土情结和时代背景,展开了关于人生际遇、人性挣扎、内心爱恨善恶的震撼描写。
“已经整整8年没出新书,我老母亲以为我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但说真的,我没偷懒,一直在伺候‘它’,改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出头了。”麦家在微博里这样说。
这一次他告别曾经带来无数荣光的谍战题材,破译的是人心和人性的密码。
在一次访谈中,麦家曾这样回忆童年:“小时候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被同学歧视,交不到朋友,我很孤独,写日记是我唯一与人交流的通道。日记本是我仅有的朋友,也是孤独的身影。”缺乏有效交流又备受欺辱,麦家将内心的恐惧都写成了日记。
麦家小时候因为父亲被打成右派,家庭遭冷眼。全村鄙夷的眼光加上父亲的拳头,让他选择背离家乡。他憎恶乡音、故乡的一草一木,憎恶把他打到鼻青脸肿的父亲。
参加工作后,调动了十几个城市,都不愿回故乡半步。直到父亲晚年生病,麦家才选择与内心和解,回到家乡杭州,可那时的父亲已经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不认识他了。
书中孩子的成长经历像极了麦家自己。
《人生海海》里,麦家还原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代入了儿时与父辈相处时的心境。
“童年,是我的一个伤疤,它的痂已经结好了,不想把它扒掉。但总有一天要扒掉,这是我的宿命,是无法逃离的。”麦家说。
《人生海海》或许就是他跟过去自己的和解,与童年和故乡的和解。
既然每个人都跑不掉逃不开,那不如去爱上生活。
从《解密》《暗算》到《风声》,曾经无人问津的谍战小说,变成了时代追捧的稀缺品,特别是经过影视改编之后,麦家成为国内谍战题材作品之父。
从容金珍、安在天到吴志国、李宁玉,他笔下的人物,在某一方面有超乎常人的天赋,但又同时软弱到不行,所以读起来更觉得震撼和揪心。
《人生海海》仍是一个天才的故事,只是之前的天才都有任务。这本书中的“上校”却没有任务。
虽然也曾光芒万丈、风光无限,可最终,失去任务的天才只能在时代的洪流里随波逐流,最终被命运吞噬。
在这个故事里,麦家选择从一个孩子看待“上校”的目光开始。随着“上校”过往岁月的慢慢呈现,孩子对“上校”的态度由排斥、鄙夷,变成怜悯、理解,把维护“上校”的秘密内化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孩子父亲在秘密救出“上校”的那一刻,他的一家就和“上校”的命运开始纠葛交缠,死的死、散的散。
孩子也迫不得已远走他乡。逃难中遇到的妻子,孕期也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在弥留之前,她留下了一句:“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是需要勇气。”
这也是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得最直接的一句领悟。人生海海,又何必在意一时沉浮。
“上校”也拥有过一段温暖的生活,故事里深爱着他的林阿姨在“上校”受挫后不离不弃,直到寿终正寝。
可遗憾的是昔日那个顽强的天才此时只有三四岁孩子的智商,他已经失去了感受温暖的能力。
生活的真相太过残忍,故事中的人物也好,每一个真实的你我也罢,都逃不过生离死别和命运跌宕。
这个故事的残酷在于,有时候,你不知道哪里,来自于真实的生活。
麦家11岁那年,和同学一起到生产队劳动,远远地看到一个看起来十分落魄的挑粪老人。
一个稍大点的同学告诉麦家:“别看那人现在生活窘迫,那个人其实上过战场。而且,他在打仗的时候……男人最重要的地方受了伤。”
从那之后,这个人就一直生活在麦家的脑海里面,后来成为了《人生海海》故事的核心——“上校”。
麦家说“上校”这样的传奇人物,他的感情、最柔软的部分一定要有所寄托。可他发现世界不值得为自己所爱时,麦家让故事中的“上校”养了两只猫。
当“运动”来袭,外出避难的他,在广播中听到猫被抓的消息,立马自投罗网。虽然是个旷世奇才,可他对猫的的温柔,却和常人没什么两样。
改编真人真事的创作,最能考验一位小说家功力。怎么处理区分虚构与虚假、妄想与想象,而麦家无疑通过了这场考验。
他的耐性也非常人可以比拟,有一次,他和妻子去美国旅行,住在一个风景很好的酒店,麦家发现那里很适合写小说。就打开电脑,大门不出写了两个月。
还有一次,麦家和一行作家去伦敦旅行。第一次去伦敦的他对着窗外发呆。同去的苏童很诧异,问他为什么。麦家回答:“不这样坐着,我能干嘛,我又不认识路。”
熟悉他的人,都会觉得他很无趣,他的有趣,全部用在创作时和自己内心的搏斗里。
麦家说自己在创作时,书中的人物总是时刻“拉扯”着他的思维。小说中爷爷说的很多话,都是他挖空心思想出来的,有的是经历了长达四五十年的时间积累。
无怪乎莫言在看后评价道:“小说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能把不存在的人物写得仿佛是我们的朋友,麦家的《人生海海》就是这么迷人。”
麦家说这次创作是他鼓足勇气的一次冒险,有很多次都觉得坚持不下去,但书中人物非凡的生命经验,在命运面前不服输的倔强,鼓励他一次次站起来。
文学创作需要的不单是毅力,更是信仰,因为这个过程太辛苦。
这种源于现实生活与世界直接感悟的创作,本身就是麦家的一次英雄主义行为。
董卿曾这样评价麦家:
他身上有一种旁观者的气质,即便是讲述自己最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是隔着一层。可一旦开口,他的语言是那么的精准。他的细节是那么的触动,他的思想是那么的深刻。
《朗读者》第三期节目现场,麦家朗读了一封从未公开发表过的《致信儿子》,这是一个小说家整整准备了18年,悄悄塞进儿子行囊的信,麦家读信时,一向知性优雅的董卿也忍不住几度哽咽,台下的观众们更是直接哭了.....
这封被网友称为“最美家书”的信,瞬间刷爆朋友圈。有人说这即是写给儿子,又是向自己的父亲“还债”的信……
麦家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自己重新回看的时候都眼含泪花,“情绪崩溃”。最让他高兴的是,收到了儿子发来的表情包,虽然评价就三个字‘好肉麻’”。
童年的创伤,一度让他不敢面对孩子,怕自己性格里的缺陷给孩子带来任何不快乐的因素。
麦家说自己是一个失去父爱的人,在扮演父亲的时候,不太称职。但时间不能倒回,自己也不能弥补曾经失败的角色。
正因为如此,麦家在小说创过程中,在父子情深方面下了非常大的真心,放了很多期待和祝愿。这个书之所以把父子感情写得那么深刻独到,也是麦家在继续加倍履行当初没完成的责任。
这些都是他生命的体验或是教训,在麦家看来,经验也好,教训也罢,都是能感受到的。而教训有时候比真正的记忆、经验更加珍贵。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你说那是消磨、笑柄、罪过,但那就是我的英雄主义”——这是麦家对自己的剖析。
人有时候在生活、苦难面前很渺小,无法与之抗衡。人生海海,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自己、认清生活的过程。
在命运的指引下,生活并不是我们活过的样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样子。
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不妨握手言和,放过自己。困境每天都在经历,重要的不是战胜困境,而是选择面对,积极拥抱生活。
人生真像海一样起伏不定,有各种可能,世间也并不是只有苦难。
人生不可能打满分,即便只有60分的人生,仍然要记得自己的珍贵。
人生如海,生活会有阴冷暴虐的水域,也有轻柔温暖的洋流。
那些在见识了生活中的残忍,仍然热爱生活的人们,一定不会被命运辜负。叹息的人生,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就能做自己的太阳。
你心里有光,世界就是暖的。
排版:淇然
责任编辑:李砍柴
实习编辑:老泥巴
校对:老泥巴
文章作者简介:天知道(哆咪):心向阳光,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