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中,蛟龙小队三人带着邓梅躲避在废旧仓库,与敌人进行着激烈的枪战。他们被围困在这里,外面是凶猛的火力和残暴的恐怖分子。
敌众我寡,形势危急,他们殊死抵抗。当战友被炸断手臂、击烂面部时,机枪手佟莉胸中悲痛、突然爆发,不顾危险冲到窗口向外扫射。
隔壁座位有人低语,她这是不要命了么。是啊,这是不要命了么?
当下,我突然想起了一段话。来自凤凰卫视《走读大中华》节目,其中《远去的战场》这一期。
战争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被授予了英雄称号,但他们每一位都是这集体中响当当的英雄。他们恋生,有的甚至有过死的恐惧,可是在需要献出生命时,分秒之间,尽本分而坦荡无羁。
这是战争,他们是军人,在需要献出生命时,那份坦荡和从容让人敬畏。
确实,不是每一名军人的事迹都被传诵,但他们都当得起英雄这一称号。
那血肉之躯啊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2
我爸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山战役。
有一次闲聊,妈说,我爸从前线撤离回来不久,有天躺在床上睡觉。她在旁边厨房做饭,不小心碰响了一个铝盆。我爸当时都省过了惊醒的步骤,噌的就从床上窜起来了。
说起来是笑话。但肯定是战后身体的条件反射。
当时,我爸23岁,服役于12军,是一个排长,开拔前线后负责排雷。那时装备也比较落后,稍有不慎性命就要交代在那里了。
每天饭前梦中,都是双方交火的炮声。爸爸带着他的弟兄们,挨个山头的排雷。不幸的是,有一个河南的小战士,牺牲了。
后来,爸爸坐火车将他的骨灰送回了家乡。
不难想象,从军时,上前线时,那名小战士是怎样的满腔热血。在他的心中,为祖国、为同胞上阵杀敌,是怎样的荣光。他一定知道战争的危险,可是他去了;他一定知道排雷的危险,可是他去了。没有迟疑,也没有后悔。
那一颗心啊
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3
关于撤侨,有一年坐南航时翻他们的杂志,看到了一篇详细的纪实文章,记录的是2011年利比亚撤侨的前后。
不同于《红海行动》中的海军撤侨,那次撤侨南航是主力。申请飞过他国领空、协调停靠他国机场、组织驻留人员撤离、打通国家之间关卡,每一项都是极为艰难的工作,可国家还是分秒必争的完成了。
有一位外派利比亚工作的徐先生。经历了袭击、抢劫,穿过十几公里的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带,终于抵达突尼斯边境,通过突尼斯边防为中国人准备的绿色通道,克服重重阻碍,踏上了回家的路。
他说,“一过边境线,就看到了我们的五星红旗,大家都疯了似地往国旗跟前跑”。
当时杂志上有一张照片,是最后一班撤离人员回程的飞机上,所有人高举国旗齐唱国歌。那画面真的很感人,相信只有经历过战乱,经历过生命危在旦夕的人,才更有体会。那就是,和平,是多么重要,国家强大,是多么重要。
那一份焦灼啊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别急,我们来了,带你回家。
4
不是第一次看战争片,但这次又有不一样的感受。就像大家影评中说的那样,影片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和血肉模糊,炸烂的躯体,凶残的割喉,都在告诉我们,这就是真实的战争,没有手撕鬼子,也没有裤裆藏雷。
我军战士身负重托深入敌营,对手也狠辣善战且智商在线,一场夹杂着惊天秘密的较量就此展开。旗鼓相当才好看,虽然8人单挑150人略有些夸张,但我们毕竟是特战部队不是。刷影评和花絮,看了局座的采访,这一支特种部队真的是身怀绝技。
剧情不必说,群像也很出彩。尤其是对方的少年狙击手一只耳,沉着冷静,以一对二,是一个看完电影会深深记住的人物。战争就是这样吧,让少年人变得成熟冷酷,心无善念,毕竟,不致你于死地我又如何活下去。
印象深刻的,还有因为恐怖分子痛失家人的战地记者夏楠。她孑然一身,将性命抛之脑后,立誓与恐怖分子周旋抗争。编剧没有把她刻画成无脑女性,她为了自己的助手甘愿犯险,还好队长最终没有拦住她,不然打探消息、翻译外语、乔装人质这些事别人可做不来。
当她骤然得知助手已经被恐怖分子杀害时,瞬间彷徨失措,那种无力感隔着荧幕也能深深感受到。有网友一直不忿,为了救一个人导致蛟龙小队精英两死一伤是否值得。这与值不值得无关,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不能有这种无力感。哪怕只有一个人,哪怕只是一寸土地,也要奋战守卫到底。
这次拍摄,海军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动了临沂舰。各种武器和装备也是闪瞎眼,迫击炮,翼装飞行,未来感的作战头盔,让人印象深刻。军事指导也是真实的蛟龙队员,影片正在热映,在微博上看到了官方放出的队员们在印度洋上的真实训练视频。一样的惊心动魄,一样的利落果敢。
记得前阵子有一条新闻,中国驻南苏丹的维和士兵杨树鹏和李磊,因炮弹击中步战车而抢救无效牺牲。杨树朋曾在综艺节目《真正男子汉》杨根思连中出镜。他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在杨根思连当了十多年的炮手,把我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里,将来有一天我退伍了,我也要把我的儿子送到部队当炮手。”
那一腔热血啊
志士不愁生短暂,壮意留与待来人。
向所有的军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