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河南商丘的年仅10岁的女孩张易文来商丘工学院(一所大专)报到,可专业的律师说她父亲涉嫌侵犯了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到底怎么回事呢?
其实张易文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为过新闻媒体的焦点,大家还讨论过一次呢!2016年,9岁张易文的首次参加高考,总分考了172分。由于张易文从未参加过义务教育,一直在父亲开设的培训学校读书。事情被报道后,有人称其为“神童”,也有人视其为“炒作”。
而经过一年的复读备战,张易文今年通过单招考试,以352分的成绩被商丘工学院录取。张易文的父亲张亚东称,女儿从学习到择校再到之后的人生安排,均会由他们主导,平时不让女儿跟“低级趣味”的孩子玩,要让女儿在宽松的大学环境里,享受真正的童年。
按照他为女儿的安排,张易文通过3年的大专学习,可以获得考研资格,即使未如愿,也能通过专升本读研,到20岁再拿到博士学位。
这样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这又是一次揠苗助长的教育事件,有人认为他这样做没有考虑过女儿的感受,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做法表示赞同,还有专业的律师说张亚东在女儿已达到六周岁的情况下,未让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其行为违反了《义务教育法》规定,涉嫌侵犯其女的受教育权。
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这个父亲要这么做。他的原话是:我希望张易文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我认为现在的传统学校教育,有些僵化为教学,教学又僵化为应试。对于一些质疑,我只能说,张易文接受的是完整的教育,我们不做偏难怪题,不做无用的应试训练,只学基本的科学知识。
他持有的一些教育理念是这样的:我认为所谓根本的、真实的教育,就是早快好省。孩子健康快乐是最重要的。教育需要有这样的探索,我改变不了现状,只能改变自己的子女。
我非常欣赏张亚东质疑学校教育的勇气,同时也很佩服他敢于拿自己女儿做实验,去证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是可取的。但是他认为根本的、真实的教育就是早快好省,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太有点奇怪了吧?为什么要这么贪图快呢?
他认为这样做是既省钱又省心,在女儿青春期的时候就把女儿送上研究生的道路,让女儿的生活步入“正轨”,也就不担心叛逆期的问题了。而且他认为“玩些手机游戏,看些无聊的电视剧,爱吃零食,没有规矩,这些孩子,我是不让她跟他们玩的。”这样的思想似乎有点剥夺一个正常的10岁孩子的正常爱好吧!
如果说她在私塾的时候,在私塾或者她邻居家有同龄人和她玩乐,能使她了解同龄人的不同的生活。那她进入大专呢,他父亲能保证把孩子更早更快地送入大专之后,能跟比她大将近10岁的室友们或同学们愉快地相处吗?能理解比她大的同学的心理吗?他能保证孩子步入以后的研究生生活之后,接着跟比她大许多岁的同学一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吗?
这样看来,虽然一步一步走得比同龄人快,但是越来越没有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了,那这样人格会不会健全呢?社会交往能力会不会受影响呢?10岁其实还是心智不太成熟的年龄,也就是正常孩子3年级的阶段,其实送入大专,意味着她要自主地去生活了,而不是在她父亲的规划和安排下去生活了,他父亲能保证他女儿未来的10年或者说一辈子都走在他为女儿规划的道路上吗?
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让孩子去上大专啊,其实目前家长们也是对大专比较鄙视的,因为一般大专生都是当初高中落榜之后再去读大专的,也就是高考淘汰下来的一批人,让他优秀的女儿跟大专生在一起生活和学习,会对女儿的价值观有影响吗?然后读了大专读自考本靠科,再读研究生,按照国内普遍的看法首先底子就不太正啊,为什么不去读国内重点大学的少年班呢?那可是人才聚到了一起啊,应该更适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吧!
笔者认为,当张亚东不认可孩子接受传统的义务教育体制时,完全可以让她读教学理念比较新的民办外国语学校,至少是和同龄人在一起生活的,这样她知道如何何同龄人去打交道,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知道如何分享自己的快乐,知道如何理解同龄人的心理,这是他开办的私塾做不到的吧?然后他可以在家里补充一些他认为应该教给孩子的重要的东西,这样岂不更好吗?难道一定要把孩子作为试验品吗?而这个孩子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啊,希望张易文能乐观地按照她父亲的意愿走向科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