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大程度上,很多企业存在的问题不是不重视战略,而是对战略重视过度,滥用了“战略”一词,我们注意到规模稍大一点的企业常常会设一个“战略部门”,负责起草公司的战略文件、制定公司的规划等,而据我的观察,这个部门基本上属于“没事找事”型部门,起不到什么作用,除了弄出一堆看上去很高大上、实际上却空洞无物的文件出来以外,基本上没起什么实质作用。用杰克▪韦尔奇的看法是:战略规划部门过于关注繁锁的数据和空洞的概念,不注重创建和维持公司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所以,他上升之初首先做出的决定就是大规模裁减通用电气战略规划部门。事实上,我们一直相信:战略是少数高管的事,而基于中国民企的特色,战略基本上是老板个人的事。
你能用一句话说清楚自己公司的战略吗?哈佛商学院科里斯教授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高管无法用一句话讲清楚自己公司的战略。而这往往意味着你的战略不够清晰明确,更糟的是,这很可能说明你的企业根本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如果公司没有明确的战略,你甚至连自己公司都无法简明扼要的介绍清楚。王石在《道路与梦想》中分享过他曾经面临的一个挑战:在国外接受采访时总会被要求,“请介绍一下万科”。在十几年前,他实在无法在10分钟内把万科的业务讲清楚,因为当时万科的业务太杂乱。后来王石总结说:“一个企业成熟与否,可以通过介绍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这有点类似女士的裙子效应。裙子越短,越引人注意。”他给出的建议是,你最好能够用60秒钟介绍完毕你的公司。事实上,在我们看来,清晰明确的战略也应该在60秒钟之内,用一句话讲清楚。
这一点如何做到?很早以前,德鲁克大师就指明了方向,提出三个基本的战略命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是谁?—业务领域);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去哪里?—战略意图);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如何去?—战略地图)。2012年,任正非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文章中,回忆了1997年前后的华为,“听听研发人员的发散思维,乱成一团的所谓研发,当时简直不可能有清晰的方向,像玻璃窗上的苍蝇,乱碰乱撞……到1997年后,公司内部更是思想混乱,主义林立,各路诸侯都显示出他们的实力,但公司往何处去,却不得要领。”最后,华为经过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多轮讨论,任正非亲自把关的基础上,在公司创办10周年之际出台了《华为基本法》,才算明确了三个基本的战略问题。
《华为基本法》的第一条用一句话清晰概括了华为的战略:“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我们的事业是什么?)。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用我不是谁来更加清晰我们的事业)。”“我们是以优异的产品、可靠的质量、优越的终生效能费用比和有效的服务,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需要(如何去,战略地图)。
在我们接触的很多企业中,很多老板都希望有一套类似《华为基本法》的东西来管理企业,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都错误理解了《华为基本法》,将之归结到企业文化范畴(当然,广义上来讲,企业的一切东西都可以归结到企业文化),所以,这些企业所模仿的仅仅是一本“册子”,而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战略清晰化和战略统一性”问题。2012年末,任正非写了《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一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华为基本法》的战略意义及其组织意义:“水一旦在高压下从一个小孔中喷出来,就可以用来切割钢板,可见力出一孔的威力。”所谓“力出一孔”是指,华为要把所有资源聚焦在战略上,战略做到清晰化,并在内部形成战略统一,有了清晰的战略,才能有伟大的组织,战略决定组织,组织跟随战略。正如德鲁克所言,组织中所有人的意志、行为都必须指向一个战略结果。前提是企业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有一个通用一句话,或者至多在60秒钟内描述清楚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