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女儿去日本出差,得以一家人相聚。原本寂寞的雨天,因为女儿的安排我们来到东京spirial大厦,开始了一场日本茶道的近距离体验。
在表参道站下车,街道上下起了蒙蒙细雨,买了一把透明的雨伞,可以无死角观察雨中即景。据说世界上第一把透明雨伞就是日本人发明的。因为日本多雨,雨伞是日本人的出门必备,最初伞面是容易掉色的尼龙面料,为避免颜料污染衣服而设计了塑料套,聪明的雨伞匠人干脆就直接用透明塑料做成伞面,之所以选择透明的,是为了避免遮挡其他人的视线,据说这种透明伞一上市,就在欧美时尚界形成一道风景。
一位年轻妈妈推着宝宝车和闺蜜在雨中信步,她为什么会这么从容呢?原来宝宝车有一个透明塑料罩,两侧有网状的巴掌大的透气孔,可爱的宝宝忽闪着大眼睛仰望着天空,是在好奇这从天而降的雨吗?车把的右侧有支撑雨伞的固定架,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性化的设计,这位年轻的妈妈才能如此惬意的带着宝宝在雨中漫步。
茶室设在五楼,一间约40平米的幽静的角落里,中间为口子型的柜台,客人们可面朝柜台环形而作。
很喜欢茶室极富“禅意”的设计风格,柔和的灯光,褐色的家具,紫铜色的吊灯,木质的置物架上摆放着各种材质、各种形状的茶具器皿,柜台的一角设计了一个直径200CM的玻璃器皿,有清澈的水不断的漫出来,再流入下面的椎形陶器中,凝望着潺潺流水,似乎能让你浮躁的心静下来、再静下来。茶室里只有三位美女,统一着白色制服,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浅浅的微笑。
在女技师的介绍下,我们点了店中最经典的一款玉露茶套餐,然后静静的等候着奇妙的茶道体验徐徐开幕。
第一组茶是玉露。
前第一道和第二道茶都是用35°热水浸泡三分钟,每次泡茶量约50ml,倒入陶瓷杯,茶色淡黄,感觉味道似汤还略带咸味。
第三道改为19°热水1分钟浸泡,味道转苦。每一道工序的时间的控制靠玻璃沙漏,而水温的控制却全靠女技师的阡阡玉手。
第四道用的是冰水,茶中加上几片金黄色的鲜菊花瓣,容器改为高脚玻璃杯,茶色转为淡绿。
品茶间隙,美女们还会送来几道日本甜点,小巧玲珑、制作考究。玉露茶冲泡之后,会再被仔细的摆入三个拳头大小的小蝶中,淋上食醋,就变成了一道味道独特的小菜了!入口咀嚼,原本苦涩的茶叶佐以酸酸的食醋,味道竟变得如此清爽。
这是我第一次饮玉露茶,除了口味独特之外,女技师们的茶艺也非常精湛,煮水、控温、泡茶、入杯,每一道工序都非常的娴熟精准,时间、温度几乎全靠手感和经验,各种器皿在纤纤玉手手中游动,竟没有任何碰触的声响,只有倒茶时的汩汩水声和技师们委婉的讲解声,一切都那么自然美好。
第二组是煎茶
煎茶这个词原先是表示一个制作食用茶的一道工序,即用水煮采集的嫩茶叶。茶东渡日本以后,蒸汽杀青技术在中国基本被淘汰了。炒青技术在中国绿茶生产中得以大行其道。所以煎茶这个词在中国也变得比较陌生起来,倒是在日本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技师用一个长长的格子容器盛放着八种煎茶让我们随意选择,有略带甜味的、咸味的、苦味的、花香味的、果香味的,我还是选择了熟悉的乌龙茶,不一会技师将在火炉上烤过的茶用一个铜锅端上来让我鉴别,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这一次用的茶杯是手工陶器,茶色为琥珀色,品一口便觉着和中国的乌龙茶如出一脉。
第三组是番茶
番茶,是正真源于日本的一种茶类,汇集比较硬的芽、比较嫩的茎或是在加工煎茶时被剔除的叶子所制造的绿茶。番茶用的是茶芽以下,叶子较大的部分。此外,除了春天采摘的新叶外,夏秋收采的所有茶叶,不论是茶芽还是较大的叶子,都只能叫做番茶。茶叶经过蒸汽杀青后,在阳光下晒干或者是烘干,再将茎梗分拣出来。
番茶的颜色较深,因为是大叶茶,茶味偏浓重,所含咖啡因比玉露少,不会影响睡眠。
美女技师照例端上一个长条形的茶盒,盛放着形态各异的大叶番茶,与其他种类的茶相比,番茶的外形倒是粗犷了许多,泡茶工艺也比较简洁,口感略苦涩,似乎更接地气。
第四组是抹茶
木质容器中放上抹茶粉,再浇上热水然后用竹刷顺着一个方向快速搅拌,绿色的液体表面便形成细细的泡沫,客人需要一手托住杯底,一手旋转杯身一圈,然后才可细细品茶。这熟悉的过程似曾相识,想起来了,曾经在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多次出现过的古时富家太太小姐们日常聚会的必修课。
我们真的是来喝茶的吗?
这里的一切,就是那么有魅力,就是那么有韵味,轻酌玉露,听技师们袅袅而语,似乎能排解我们的烦恼,净化我们的心灵。就像置身于空旷的原野,只有流动的微风和蓝天中的白云相伴,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唯美而充满韵味,每一道工序,每一种茶器,每一个手势,每一张微笑,每一次解说,一个小时的时间,分分秒秒都令我们深醉于日本茶道的艺术魅力之中,似乎忘记了归途、忘记了窗外的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