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陵子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
一直很喜欢林徽因,最近读了张清平的《林徽因传》,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
林徽因是父亲林长民和母亲何雪媛结婚8年后的第一个孩子。
1904年6月10日,徽因出生于杭州。祖父林孝恂得知孙女出生的消息,喜悦地吟哦着《诗经·大雅》中的诗句:“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他为孙女起名为徽音。
徽音改名为徽因是30年代初的事情。
当时她经常有作品见诸报刊,而另一位经常写诗的男作者名叫林微音,报纸杂志在刊发他们的作品时,常把俩人的名字搞混。
故而,林徽音遂改名为林徽因。
林徽因原籍福建闽侯。祖父林孝恂字伯颖,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直在浙江做官。
林孝恂有五女二男七个孩子,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长男。为了林家子侄辈的教育,林孝恂在杭州家中设立了家塾。
家塾分国学与新学两斋,国学延请林纾为主讲,新学延请林白水为主讲。
徽因的父亲、叔叔和姑姑们,从小打下了国学深厚的根基,又受到了新学的启蒙。
徽因两岁那年,父亲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徽因与母亲跟着祖父母生活。
在徽因幼年的记忆里,父亲就是那个成年不在家的人,父亲就是一封封从日本寄回来的信。
那些信都是写给祖父母的,信中抨击时弊、谈论政治、抒发抱负,徽因和母亲是父亲在信的末尾一笔带过的一句问候。
徽因四岁的时候,祖父让她跟着表姐,由大姑母发蒙读书。
张清平的《林徽因传》,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
从《林徽因传》里,看到一个更真实、更丰盈、更完美的林徽因。
我欣赏她并由衷地敬佩她。
欣赏她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没有几人能及;敬佩她和梁思成一起在东北大学建筑系授课,培养了一大批我国最早的建筑人才;她更是协助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开办了建筑系,参与设计了建筑学课程,还和梁思成一起,走访了我国许多古建筑,帮助梁思成校编《中国建筑史》,更是参与国旗的设计者。
林徽因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她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
她16岁跟着父亲游历欧洲,后求学美国,在英国和徐志摩认识,他们一起谈论人生,谈论文学。
后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因时局变动,抛家舍业南下武汉、辗转昆明、留守李庄;在炮火中亲眼看着所住房屋被炸毁……因为工作变动、物价飞涨不得不变卖家中物件,又因为家中老小的衣食住行,不得不来回奔波赚取生活费,因为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接受朋友救济。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经历了别人未曾经历的灿烂,也遭受过别人未曾遭受过的苦难。
无论怎样,她都未曾放弃自己的学业,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遍访中国古建筑,在战火纷飞中随身携带着那些宝贵的资料,在病榻上继续研究。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是她写给胡适的信——
“我自己也到了相当年纪,也没有什么成就,眼看机会愈少——我是个兴奋型的人,靠突然的灵感和神来之笔做事,现在身体也不好,家常负担也繁重,真怕从此平庸处世,做妻生仔的过一世!我禁不住伤心起来。”
林徽因在她的一生中,从未活在任何人的荣耀下,她只作为独立的她自己被世人铭记。
父亲林觉民、公公梁启超、丈夫梁思成,还有徐志摩、金岳霖对她无私地爱。
上述那些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人,他们的名字和林徽因都有联系。
她并没有活在那些人光芒的阴影下,她努力地活出了自己,活出了自己令人钦佩的精彩。
林洙,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这点可能林徽因怎么都不会想到。
林洙以福建老乡的身份找到林徽因,林徽因帮忙安排她的住宿,成就她的学业,甚至她结婚的所有费用都是林徽因提供的。
林徽因去世七年,梁思成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迎娶了小他27岁的林洙。
林徽因在弥留之际,思绪翻腾……隐隐约约,河那边飘来一缕流萤般闪烁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就这样睡去吧,再不要醒来,就这样消失在夜色里,消失在琴声里,消失在青草的气息里……
“我想见一见思成,”徽因的声音极其微弱,但十分清晰,“我有话要对他说。”
“夜深了,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护士说。
林徽因没有等到“明天”。
1955年4月1日清晨6点,这一年,林徽因51岁。
当夜色一点点褪尽,曙光一点点透进病房时,当清新的晓风拂过白杨,纯洁的晨光照彻天宇时,她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4月1日,林徽因51岁离开了这个世界,不是“愚人节”的玩笑。
尽管命运女神对她有着眷顾和厚爱,但还是挡不住死神的手。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