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里,你一定接触过一类工作,叫「找对标案例」,或者叫「竞品分析」,目的是要拆解别人是做了哪些动作才拿到现如今的成果的。这类工作背后的核心原理,其实是找拿到结果的人,通过模仿提升把一件事情做成的概率。
每次遇到这类工作,很多人会跟我一样,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找到那个拿到大结果的公司,去学习。
比如有专门的公司组织大家去各类大厂学习,参观流水线,学习组织架构,分享管理经验等等。按理说,学习的人这么多,每个人每次学习都能收获很多启发,但为什么99.99%的人都做不出这种成果,获得伟大的成就呢?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大厂的老板,别人模仿你,都把你的套路学会了,他们都各自开公司抢走了你的生意,你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吗?
答案是肯定的,老板肯定不愿意让你学会。他之所以愿意开放给你参观学习,其实也是笃定了你学不会,他才开放让你参观的。不仅如此,这些大厂老板还能赚到参观的钱,赚到把别人都比下去的名声,名利双收的事,为啥不做呢?
类似这种参观,就跟找对标案例的竞品分析一样,很多都是分析当下的业务现状,却没看到这些公司是怎么一步步发展成现如今的样子的。也就是说,这些对标案例在小时候的做法,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才更具有参考意义,才是真正的商业机密。
但很遗憾,绝大多数职场人在做案例分析时,只会拆解竞品公司的各类玩法有多牛X,当把这些手法放在老板面前时,去发现自己的公司根本用不了,因为公司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根本学不了这些知名大公司的大手笔。然后,对标案例的分析工作也就「不了了之」了。
也就是说,公司的人力成本花了,活儿也干了,但就是没办法把仿照对标案例「制定适合自己的可落地的计划」,这就是很多公司的工作人员没有功劳只有苦劳的真相。
现如今,房地产、互联网的红利都消失了,整体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即便学这些企业小时候的样子,也是学不出来的。即便让现在的马云重新做一个阿里巴巴出来,他大概率也是做不成的。
「时代壁垒+业务壁垒」的组合,其实就是你学不会的原因。找这个逻辑,拆解对标案例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具体的手段,而是看清商业背后的底层规律,要顺着规律做事,这才是案例分析的精髓。
当案例分析多了,你就会发现每家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契合当时的「市场需求」,因为顾客只会为自己的需求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