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我的理由是:有些东西我不知道是会吃亏的,只不过是自己当时不知道而过后常常追悔莫及,我父母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不想自己吃亏所以我要多学习。我也希望父母利用空余时间,也能多学一点,这样一来能适当的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年初的时候,帮我妈妈买了一个智能手机,我教她学着使用智能手机,可是我妈觉得这很复杂自己根本学不会,她觉得自己没必要再学那种东西了,老人手机才适合她。这让我有苦说不出。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开窍了,她也知道去超市买东西刷微信、支付宝很方面、很流行。他们也需要我教会他们怎么用这些“新”玩意了。
反倒是我发现仅仅教他们操作手机意义不大。我妈只读过小学,很多字都不认识,很多字都读错了,于是我帮他们买了字典,买了语文课本,买了毛笔、字帖。我告诉我妈方法:每天花半个小时,先读一段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是一眼看到想不起来怎么读的字,不要去猜这个字怎么读,直接查字典,看字的解释,如果读这段课文没有问题的话,在电脑上把这段文字打出来,打出来的过程是在自我验证这段话有没有读错的字,对我爸爸的期望是每天练20分钟毛笔字再花个10分钟在电脑上练习打字。总共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教了拼音、教了查字典、教了指法、教了怎么新建文档、教了怎么切换输入法、教了怎样在电脑上打字。教的过程比我想象得要不顺利的多,甚至我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不想回忆一些细节,当然不可否认,我也在赶进度,我自己也有许多东西要学,我自己也舍不得放下自己要做的事情。
教他们打字、敦促他们读书,这些是我想做又不想做的事情。想做是因为我知道这些事情肯定对你们有帮助,但是他们不够配合,我让他们配合就要花得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想做是因为我自己的时间比他们的还宝贵,我更需要学习。
但教的过程中也确实给我带来一些意外“收获”,我能从他们身上发现的问题我自己身上也有。比如:我敦促父亲写毛笔字,刚刚写了两个字,他就说,这个毛笔不好不是写字的毛笔是画画的毛笔……注意力更本就不放在怎么把字写好,而是在像我证明自己对毛笔有多了解,典型的表现型人格。事实上,我自己一些行为也是表现型人格只是自己审视自己不那么明显罢了。我妈表现的想同时抓住几件事情,不想错过任一件事情,可这样的话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我也有,我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审视自己,并不像我想得那样完全是浪费时间。我渐渐明白了:育人即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