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做着A,却想着B。
比如睡觉的时候,身体不动,思想却天马行空。 这种场景即分心,我们常常不觉得这是个问题,然而,这种行为模式却在真实的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徒增烦恼,渐生愚钝。
身心合一,才能更好的保持专注。想想孩童时期或刚学某种技能时善于投入,平和无忧,灵性十足。然而,随着行动越来越熟练,我们集中在行动上的注意力就越来越少,于是我们不再去耐心感受行动。从此,身心开始分离,分心代替专注。
分心的原因,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由于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然而,走神会对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能力提升有持续的负面影响。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未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而生命是有一个个当下组成。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它会造成拖延和低效。
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的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直面困难。从长远看,一个专注力高的人,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聪慧,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最终也更能够成就自己。
那如何养成专注的习惯呢?
让感受回归行动。
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细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到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接着吃第二口。
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加从容,不慌张。
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逐渐减少,精力会更旺盛,情绪会更平和,感知会更灵敏,思考也会更加深入……
之前听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你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想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有了今天的思考,再看这个故事,我们更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林清玄也曾说:“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
正所谓“大道至简”,生活中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往往都蕴合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