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专注已是稀缺的品质。人们往往很难沉浸下来做完一件事,这样久而久之,你会越来越焦虑,当然幸福感也会降低。
坦白说,我每天看似很忙,实则效率低下,更要命的是,我为了挤出时间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经常压缩本该享受人生的美妙时光,比如早饭草草解决,午饭也是狼吞虎咽,看一场奥运比赛会不自觉地刷手机,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从“情绪专注”上入手。
01 什么是情绪专注
你可以轻易观察到这种现象:身体做着A,脑子却想着B。
比如:跑步的时候,手脚在动,脑子却在考虑明后天的安排;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却在担忧与他人的关系;睡觉的时候,身体不动,思绪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等。
这种“做A想B”的行为模式,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徒生烦恼,渐生愚钝。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我们的注意力都可分为“集中在行动上的”和“集中在感受上的”两部分,比如:
跑步时,跑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吃饭时,吃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睡觉时,睡是行动,剩下但是感受……
起初,行动和感受二者是统一的。我们会在做一件事情时全身心地感受这件事情,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和当前事物相关的事情上,所以跑就是跑,睡就是睡……我们刚开始学习某项技能,或还只是孩童的时候通常是这样的,那时的我们善于投入、敏于接受、平和无忧,灵性十足。
但是,随着我们行动越来越熟练,在行动上集中的注意力越来越少,分散在其他地方的注意力越来越多,于是我们不再去耐心感受行动。从此,分心代替专注,身心开始分离。
而缺少感受的行动,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缺少感受的人凡事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刷牙的时候走神,走路的时候走神,洗澡的时候走神……无时无刻不在走神。
走神时,行动失去了感知,注意力也因为缺少了感受而无法形成反馈闭环,因此身体和动作开始不自觉地变得麻木或走形。
02 做不到“情绪专注”有哪些危害
做不到“情绪专注”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有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经历着什么,只要现实中稍不如意,我们就可以让思绪上天入地,瞬间逃离困境,享受想象中的舒适和快感。换句话说,就是分心走神的成本太低,而人的天性又是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所以在不自察的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待在精神舒适区内。
但是,做不到“情绪专注”,我们就得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因为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未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而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
可见,分心走神的本质就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做一件事时候的专注程度”。
因此,从长远来看,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这TA今后成就的大小。
03 如何做到“情绪专注”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那TA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智慧,而且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经过长期的强化,TA就能与普通人形成巨大的差距,毕竟绝大多数人意识不到注意力分为行动和感受两个部分。
而要做到“情绪专注”,只要一招就可以解决:让感受回归行动。
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就会更加平和,身体就会更加柔软,感知就会更加灵敏,思考就会更加深入……这个习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它就相当于改变了自己的底层行为模式,其力量不容忽视。
写在最后: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你可能早就听过,不过有了今天的介绍,相信你能很快明白其中的深意。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