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的人生是“活在当下”,这是本书压轴的最后一章,也是我个人深刻体会的一章。
在上一章哲人提到阿德勒提出“共同体感觉”概念,青年想不明白,同时也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感到困惑。
哲人认为要想解开困惑需要从3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很好理解,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又是什么呢?
昨晚我一下班回到家开始吃饭、刷锅洗碗、给二宝洗澡洗衣服、自己洗漱洗衣服,拖地…这样忙下来已经10点多了,开始哄睡。我的先生呢,朋友请客吃饭回来10点多,但看到我拿着手机,就开始训说一天到晚只会玩手机?他不知道的是我前面刚拖完地,这会也才有空休息(还在哄娃睡,也不叫休息),于是这种莫名训斥我特别难受和窝火。于是吵架升级。
细思索,我是因为被“误解”生气还是因为辛苦一个晚上不被认可而生气?我做家务带孩子是为了博的家人的一声“谢谢”吗?也不是。我在跟先生横向比较,我没有把他视为“伙伴”,所以产生“为什么”只有我干?”的怨言。
另一方面我先生也存在着如书中青年的父亲一样,是“缺乏人生和谐的人”,眼里只有工作,认定自己对家里贡献最大,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比如看到我拿手机认定是玩手机)以此评价,训斥。这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人靠自己的“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工作了这些时间、挣了足以养活家人的钱、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自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
我们在共同体感觉的三个点分叉口,各执一词,认定自己都是“最辛苦付出”的一方,所以争吵开始。
哲人主张,接受了真实的自我才能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这是三者缺一不可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