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蛰然1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孔子曰:“何谓邪?”
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
孔子曰:“请问游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孔子曰:“愿闻其方。”
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3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
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4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5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注:
1蛰然:形容不动的样子。
2薮:草泽。
3隶:奴隶,指身份的得失祸福。
4汋:水涌流。
5醯鸡:酒瓮里的小飞虫“蠛蠓”。
解:
本章讲孔子向老子问道的故事。
老子形若槁木,遗世独立的秘诀在于“游心于物之初”。“物之初”时,浑沌开化,阴阳和合,万物始生,纲纪隐而不形;万物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生就生,死就死,始终无端,不知所穷。浑沌开窍一章中,浑沌窍开而身死,表示外在修饰导致丧失本性。同样的道理,“物之初”对应着万物自生自化,无外在干扰而不知所以然。那么,在老子看来,若心境冥合于此,其人就是至人,其乐就是至乐,其美就是至美。在《至乐》篇首章,作者提出“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故曰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也”。“无为”功成而弗居,正对应本章的“莫见其功”。
怎么能成为至人,得到至美,游乎至乐呢?老子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得其一而同”,二是“贵在于我而不失其变”。万物皆有性有常,不可更易,不可变易,这就是“一”。万物同出于浑沌,都是阴阳和合而生,生死往复无常,这也是“一”。如能体悟到“一”,也就能做到“贵在于我”,持守我的本真之性;做到“不失其变”,顺性自然,参与天地造化。进一步,大道彻悟,心也就没什么忧患了。
最后一部分老子纠正孔子的认识,将全文的立意再次提高。孔子认为老子“假至言以修心”,即是说老子通过体悟“至言”才修成正果。后者不同意了,“夫何修也。”老子认为自己的德性是天然的、自然的,“修”有改造的意思,两者不搭边。禅宗惠能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