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礼在形式上有各种变化,而仅仅通过形式是没办法找到其中深刻的关联的。所以这里接下来探讨的就是形式上的礼其实不是礼。
3.9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qǐ)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译文】
孔子说:“夏礼的文化内涵,我可以说出一二来,但杞国已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印证了;商礼的文化内涵,我也能说一二来,但宋国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印证了。这是文献资料不够的原因。如果典籍资料充分,我就可以确凿考证夏、商的礼制文化了。”
【解读】
礼的传承不是形式,而是内涵。
3.10
【原文】
子曰:“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现在举行禘礼时,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解读】
这是一种形式上的礼,缺乏了内涵就没什么意义了。
3.11
【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问孔子禘礼有什么内涵。孔子说:“不知道啊。那些知道的人,对于天下的事情,就如同摆在这里一样清楚了然吧?”说着他指了指自己的手掌。
【解读】
即便知道禘礼的形式,那也等于不知道。真正知道内核的人,看待天下就想看自己的手,因为抓到了本质。
3.12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如同祖先就在面前,祭神灵如同神灵就在面前。孔子说:“我不赞同的祭祀,就如同不去祭祀一样。”
【解读】
如果内心不想要某个祭祀,那这种形式也不要去参与了,因为没意义。
3.13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讨好家神,不如讨好灶神,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并非如此,要真做坏事得罪了神灵,跟哪个神灵祷告都没用。”
【解读】
内心不敬,任何形式也都是没什么差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