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的七月,我们从全国各地汇聚南京金陵小学,9号到达,南京的天气却让人清清爽爽。放空自己开始加油学习啦!
今天是我们的第一天培训,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做了开场演讲。
亲近母语是2001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起步的,是徐冬梅老师比较了发达国家以及西方各国后,发现发达国家和西方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阅读,因此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热爱母语教育的人,她发起了亲近母语这个课题。
徐冬梅老师认为亲近母语不仅是关注孩子的应试,更关注孩子对文化的认同,注重培养儿童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而作为老师,在我们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当中,更要注重文化和文学的教育,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培植起孩子的正确的价值观、审美以及思维方式。
徐冬梅老师说,今天来到会场的大家都是儿童阅读的点灯人,也是儿童阅读的推广人。
她为我们简单介绍了什么是母语文化教育。母语文化教育就是以母语教育为基点,对儿童进行通识教育。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从哪来的,怎么来的,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自己在这个世界里又能够做些什么。
她在年轻时读了大量的基础教育理论书籍,正因为有这样的阅读积淀,让她在思考问题时,总能将问题放到一个水平和高度上,她也建议老师们都多读点教育理论著作。
徐冬梅老师还为我们大致介绍了几天培训的内容,为我们提出了培训的核心,也提出了培训要求。
她希望我们利用这几天的培训,懂得什么是范式,并用两三个案例去验证范式,也希望我们能掌握一种思维模型,在今后的实践中能有更高的需求,从而关注变式。
最后她透露了近两年亲近母语的开放体系。一是开放教师成长计划,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去影响老师们自己周围的人成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二是开放亲读会体系,以教育重建社会。
我们肩负着影响孩子,培育未来的使命。如果我们能影响身边更多的老师、校长、孩子、家长,那么我们就起到了一灯照隅,万灯照国的作用。
接着两位点灯人讲述
彭娟老师于2015年带领着学校加入了"阅读地平线"计划,开始开展阅读活动。但是没多久,她就发现,老师们因为缺少专业的指导而不能深入地指导孩子们阅读,她从《书语者》:"教师站在一边不阅读,却要求学生阅读,通常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学生没有阅读榜样,怎能成为真正的阅读者?要知道,你是教室里阅读能力最强、最资深的读者……"这句话中得到了启发,于是她和其他十位老师组成了一个区域核心团队,他们用一年的时间把阅读推广到了学校、幼儿园、书城、社区……老师们开始成长了,阅读也开始照亮了所有有孩子的地方。她成为了公益讲师后,很多地方都有了她自己的足迹,经历了五十多场公益讲座后,她更加心怀大爱,心中有光了。她们学校已经将儿童阅读纳入了课程,每周二下午会邀请家长到校安静地读书,"相约星期二"到今天为止,每个家长都已经参加过了,他们的书香区域建设仍在继续推进。
徐莉莉老师在放假前听到了学校里一位新老师的吐槽,说班里的各种糟糕的学生状况,有学习上的,也有生活上的,那位老师一筹莫展,没办法解决。她便推荐那位老师去阅读,她说,阅读中即使没有明确的办法能帮助那位老师解决眼前这个问题,但阅读中一定可以找到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因为阅读就是要认识儿童。
她讲了自己以前的教学经历,一册语文书三十篇左右的课文,她都是一篇一篇从网上搜索名师的讲课视频,直到后来她遇到了薛瑞萍、周易民等优秀老师,结识了亲近母语,她开始了儿童阅读这条道路的追寻。她曾自费成立了工作坊、去参加论坛、参加研习营,后来,整个学校也加入亲近母语课题实验。因为这条路,她结实了很多有光芒的优秀的人,她说:"靠近优秀的人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是她进步最快的几年,因为加入了亲近母语,她开始了更优质的阅读,一路追随亲近母语的历程,让她对儿童有了更深刻认识,而我们每个老师应该做的,都是要让儿童的生命与世界建立连接,今后在从课堂中到区域推广中常怀有敬畏之心,常常超越自己,让自己也成为一个有光芒的人。
到了向孔晓艳老师取经的时间了。她讲座的内容是儿童本位的小学母语课程研究和实践。
孔晓艳老师明白老师们的需求,老师们更关注在平时的课堂上怎么操做,怎么教。但是她用一个比方就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她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个是表层的,像露在地面上的部分,明了;一个是深层的,像埋在土里的,看不见,但很重要。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本来很顺当,可突然有一天发现做不下去了,被什么东西莫名卡在了那里。所以理论学习也非常重要,它将成为我们具体行动的指引,为我们及时调整行动方向。
孔晓艳老师又重新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亲近母语以及亲近母语的缘起,是对当代母语教育的研究和反思。因为我们的母语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我们的母语教育被下降为语言文字的工具训练,因为孩子们的阅读太少了,而一学期三十几篇课文,老师们恨不得把每一句话都细致分析,让孩子学习。如果仅仅靠语文书上的课文阅读达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一个孩子在她特别期待老师给她上她非常喜欢的那篇文章的课,而老师终于上了之后,那孩子却没有丝毫欣喜,孔晓艳老师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童年的母语学习,对儿童终身发展有着奠基意义。儿童阅读的过程,他的内在世界和文本之间,和外部世界都有一个频繁的互动。
孔晓艳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亲近母语的课程理念
1.儿童本位的母语课程
儿童本位的母语课程就是要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语言和心理发展。要做有意义的精神活动,而不是无意义的工具性的训练。开发适切的、符合儿童的阅读和母语学习的内容,运用从儿童出发的教学方式。儿童本位的母语课程,不是简单地适应儿童,不能粗浅地矮化儿童。
2.以阅读为核心
一个孩子一岁左右学说话,三岁能和人正常交流,充分说明孩子的母语学习是有潜质的。孩子的阅读力就是他的学习,数学读不懂题目,就不知道怎么去计算。出现的一批批高考成绩优异的孩子,一定是文理兼修的,因为阅读力帮助他打下了基础。
3.重视文学教育
4.以言语实践和更丰富的母语实践为路径。儿童本位的母语课程不仅是教材的实用性的阅读,而要有更丰富的、更具挑战的阅读;不仅是儿童文学,也要有适合儿童的中外现当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不仅是文学阅读,也要包括人文和科学的阅读;不仅是阅读,应该有更丰富的言语实践和母语实践。
课程目标
1.提高孩子阅读素养。
2.提升孩子表达能力。
3.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4.培养学生文化认同。
课程设计
1.以落实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教好统编教材为基础。
2.重点实施儿童阅读课程,提供更为丰富的母语课程体系。
3.吸收国际分级阅读成果,建构了分级阅读和指导体系。
4.提供给各区域学校可选择的课程实施方案,同时鼓励自主创新。
孔晓艳老师还为我们呈现了具体可操作的诵读课程的四步法:
导入(一句话导入);
初读(读正确);
深入读(提一两个核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联结运用(联系生活中的运用)。
日有所诵,日有所得。孔晓艳老师用下面的五个内容为我们示范了四步法操作:
《老鼠抬花轿》(童谣)
一、导入
一句话导入
二、初读
1.老师先读一遍。
2.学生各种读,熟悉文本。
三、深入读
还能怎么读?分颜色读,重复读等。
四、去关键字背诵
提问,老猫一共吃了几只老鼠?(发散思维)
《雨声说些什么》(诗)
一、导入
会背古诗吗?背诵《春晓》。
二、初读
1.雨声的确会说话呀,去看看余光中的《雨声说些什么》,自读。
2.读懂了吗?师生分颜色读。
3.发现了什么?重复,强调。
三、深入读
1.看看雨声到底说什么?前后句分颜色,重点理解中间"上游的桥,小时的伞"。
2.余光中的简介,乡愁诗人,诗中表达的就是乡愁。
四、拓展
搜集思乡的古诗,下节课交流。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
深入读部分:诗中景物有什么?描写花的是哪句?作者看到了什么花?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再用图片帮助孩子呈现画面,看看和他自己想的一样吗?再读一遍。
你喜欢蝴蝶吗?哪一句是写蝴蝶的?
喜欢黄鹂鸟吗?哪一句是写黄鹂鸟的?
延伸部分:讲故事。杜甫看到了什么?请你给大家讲讲看。
《我和祖父的园子》(散文)
深入读部分:关于园子的描写是哪一段?这个园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自由)读出自由。
有没有对祖父的描写呢?太阳在园子里怎么就特别大?太阳到底是什么?(祖父对肖红的爱)。
天空是什么?(童年)特点:远去,又高又远,蓝悠悠。
《伏羲画八卦》(小古文)
要了解人物,再读事迹。
孔晓艳老师从理论到实际操作为我们带来的全是干货,下午陈欣老师就用这一模式为我们展示了诵读课《捞月网》,然后我们分组实践,组内备了两首诗的诵读教学并展示,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点评画龙点睛,特别精彩。
刘颖老师的图画书教学范式与典型案例很精彩,让人意犹未尽,可是时间有限,所以在匆忙中,我的笔记实在跟不上,这是让我非常遗憾的。我觉得能引起我们共识的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读图的能力会随之消亡,所以,趁早带着孩子读图画书吧,图画书的价值绝对超出了我的想象。
《驯鹿人的孩子》这节摄影图画书课的展示,让我惊叹。曹冬妮老师居然这么短的时间就能为我们呈现这么精彩的一节课,而且课堂上她对于孩子的引导、鼓励、称赞,处处透露出她的能力,她的优秀。
彭娟老师的点评及小讲座"我的图画书教学案例",让我觉得读过的图画书像是白读了,太多内容我缺少细致观察,遗漏了很多精彩的东西,没读过的更多优秀的图画书更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想研习营结束,我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买书来读了。
晚上我们跟随导师黄香明老师为明天的《日有所诵》磨课做了准备。
全天活动结束后,我们回到了宿舍,可是每位导师们却还在认真地探讨整本书。大家在群里为他们纷纷点赞。有这样认真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有这样敬业的团队,我们就不难理解亲近母语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知名度和吸引力了。专业铸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