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相互倾听的关系走向合作学习的关系
一、课堂中宁静的革命
“宁静的课堂革命”,指的是改变旧有模式,转向活动性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教师的角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主讲者、主导者让位于学生,变成组织者、帮助者。这种新型教学,核心原理在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倾听儿童的发言,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说到底,教育还是“人”的培养。尊重儿童,倾听儿童,接纳儿童,这既是前提,也应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宗旨。在教学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反刍”教师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和两只灵敏的耳朵,通过观察、倾听了解儿童的学习状态。“串联”也就是我常说的“打通”,不能只盯在一处,要前前后后联系起来,正的、反的对照着研究。之后,绝对不能忽视“反刍”这一步。课堂的重建,在于由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教学,变为静悄悄、返璞归真的教学。“热热闹闹”看起来是有意思,其实浪费了时间。真正的学习,必须让课堂安静下来。
倘若是在十年前,活跃的意见交锋、教师以巧妙的提问与诱导展现戏剧性高潮的课堂会被赞不绝口地捧为“优秀”的教学。然而在今日,即便呈现了议论风生的教学,在许多教师看来还是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教师们追求的课堂教学的形象变了。
几乎所有教师着迷的教学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心声,每一个人的细腻思考得到细致的交流的教学。能够紧扣当今教师心弦的教学绝不同于以往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而是借助纤细的交响展开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老师同儿童的关系是应答性的,是基于课堂中倾听关系展开的对话。
我们理想的课堂状态:老师的用语凝练,不急不躁悠然自得地展开教学。侧耳倾听着每一个人的经验编织出来的富于个性的发现与思考,课堂应该成为彼此切磋的共同体,切磋意味着互相学习、自我反思、取得进步。老师的点名并不受儿童举手的束缚。她琢磨每一个儿童的表情变化,侧耳倾听他们的低语,不举手的儿童也每每被点名,并静静地等待那些不知如何表达的学生们组织语言。一旦发觉其他的儿童没有听到,则通过重述,让全班学生知晓。老师的活动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这是一种返璞归直的教学方式。
二、坦诚相见
实现教学创造的前提是对儿童的诚实。(批注:坦诚、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营造润泽的课堂气息),离开了教师的坦诚,儿童就很难学会学习中的诚实性。
用强制手段去对付经历了班级崩溃的儿童们,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与其说是耐心等待,让儿童体验到哪怕些许的学习乐趣,不如着力培养矮子的上进心。切记急躁,最重要的是全盘接纳。(批注:不带歧视、不带眼光)
课堂上有一种现象:儿童们静静地坐着。这种寂静是恐怖的,因为暴躁和抑郁的情绪在心灵深处,并未得到宣泄。(批注:追求静的课堂,辩证看待。这种静是思考的静,还是冷漠的静。)
构筑相互倾听的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更加重视那些“奇趣”(批注:真实的、与众不同的、有趣的)的发言,而不是“好”的发言。其关键是教师自然而然地做出“真有趣”、“妙极了”、“真棒”等应对表达。第二,教师要一边琢磨教学的展开对儿童而言是否自然天成,一边推进教学的进程。第三,当教师倾听儿童发言的时候,应当着眼于:这个发言同该儿童的内在品性有什么关联,这个发言是由谁的哪一句发言触发的,这个发言同已知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联。第四,在儿童们凭借自身的力量把这样那样的发言连贯起来理解之前,教师需要发挥穿针引线(批注:串联)的作用。第五,与其提高全体儿童的理解水准,不如先形成一种规范——每一个人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接纳他人的主张,并且致力于生成自己的理解方式。第六,对明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个别辅导。
三、转变教学风格
公开课转变:程式化的、喧闹的课堂儿童们大声喧哗,沉迷于老师设计的游戏中。——安静沉着、能够拓展自己可能性的课堂。老师能以儿童同等的视线与孩子对话,从容、宁静的展开教学。儿童能说出沉稳精当的话语,这是基于深刻思考的课堂交流。学生能自由自在地以轻轻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步调来阅读。这是这种阅读才能使儿童与教科书相遇,在自己的中心形成自己的阅读和表象。
四、直言“不懂的课堂”
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师往往把边缘化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诸如学科中有困难的儿童,不能融入课堂教学的儿童、难以参与课堂学习的儿童。对每一个学生的尊严有深切的体验和共鸣,首先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期待意志(批注:相信岁月、相信种子)不懂的儿童激活了学习原动力(培育课堂的基础是倾听、尊重、不嘲笑、给予学生鼓励,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遗憾的是,我们的课堂听不到这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