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测评小感
和往常一样,每到学期中间都会进行期中质量测评,形式相同,感觉相似,结果大差不差。考了这么多年,不知道大家对于期中质量测评作何感想,或者是否思考过它的意义何在?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和多数老师一样,觉得它是惯例,学校要求的,学生该考的,像每天早上打卡签到一样,没有为什么?当我们没有去思考过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就真变成了考学生、训学生、奖学生的一种契机或是形式。可有一天,我们期待着用这样的方式去做些什么时候就会发现它的不同。
在学习的路上,有感而发,用文字记录。
这个学期是我做老师第十年的开始,换言之,我已经经历过19场正规的期中考试,18场严格的期末考试。对于考试的心态就像押宝一样,考前努力复习,用碾压的方式把知识点反复训练,当然为了达成优质的复习效果,方法手段也是花样百出。对于结果,多数在意料之中,自然也有差强人意,但是擅长“自我安慰”的我总是会给自己找很多的借口,如要求不严格、学生粗心、复习大意忽略了某个点等等,我下次用点心就一定没问题。
而面对学生也会白脸、黑脸一起上,对于进步的孩子肯定鼓励,失误的孩子厉声训斥或者语言激励直到及其信誓旦旦保证努力学习为止,得此我还常常自得于自己擅长做思想工作。一次见效,两次见效,时间久了就真的失效了。面对着自己带了六年的孩子考不及格的问题,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自嘲曰:“刘老师,你自己教了六年的学生考不及格,真的是想找个人推卸责任都找不到啊!”
上述是过往的原貌。
这次的期中测评,我所的带班级没有参与,也给我了跳出考试看考试的机会。一路参与出卷、审卷、观察复习情况、监考、改卷、评卷、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的连锁动作,让我有了“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的开朗感,也有了“数之所在,理不可夺也”真实感,更有“对症下药是良方”有效感。综述而言,这样感觉像是吃了那么多年的泡面,明知对身体不好,却还装作没事一样。最可怕地方是明明觉得不太好,却没通过自我的跃迁与提升积极地改善。
“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考试的结果就像那片白云,挡住了我们所有的视线,让我们忘记了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与老师交流,常常会听到了大家说:我们班的某某,简直了,根本是油盐不进,各种方法尝遍了,我已经无能为力了。无能为力的时候人的意志力最薄弱,看到大家就这样状态,除了互相安慰,似乎也没更好的办法了,可孩子还要继续教,课还要继续上,所以我们只能选择改变和突破。突破第一步就去穿透白云找到谷口。包督学不止一次讲到:孩子天生是爱学习,这就是谷口,我们要坚信这一点,相信孩子爱学习,树立了这样的信念系统就可以为我们积极寻找方法保驾护航了。如何来做,首先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分析。学习活动有三个部分组成:学生、教师和教学凭借,孩子没学好多数都在此范畴内,(关于智力及家庭原因不在此阐述,这些都是我们不太能改变的)。当我们把问题缩小到这个范围的时候,是不是已经离答案更近些了呢!在这三个部分中,学生是最核心,无论我们用何种方法,始终无法替代孩子学习,故而,只有从孩子入手,范围是不是更小了呢!学生不爱学习,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感受不到学习对自己的价值,觉得学习没用或者没意思。关于此论断是我从自己身上得出的结论,人只有感受到学习对自己有意义,需要学习的时候才是效率最高的时候。而对于孩子,目前感受需要的时候较少,那我们就要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老师所讲对自己很有用,自己需要学习。举例而言,就是将生活与学习活动做链接,从学习走向生活,在生活建构学习模型,再由生活走向学习,完成知识目标的达成。“学生”可以理解为学着生存,生存的舞台在生活,所以,有的时候我也会觉得教育是教孩子如何生活。在此看来,一个会生活的孩子也必然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反之也成立。将学习与生活划等号,是不是会轻松许多呢!
“数之所在,理不可夺也”,这句话的原意为,天定的气数是决定了的,也就是天命已定,不论什么道理(理由、原因)也不能改变他的。用在这里,我想要表达的是,数字的客观事实性。数字是最理性的表达方式,在数字面前,无论多么有力的说辞也不能动摇客观事实。在此次测试中,关于数字我们做了大量的统计分析。可能教语文的缘故,之前对数字不敏感,总觉得数字都是概述,没有引起的我的重视,如,90分以上13人和16 人,看似区别不大,其实这里面有三个孩子的差距,放大来看,三个孩子是班级的十分之一,如果我们愿意,每周重点关注十分之一,是不是会有一番新的突破。正确严谨的来看待数字,你会发现,更多的真实呈现在面前,就像不戴眼镜与带上眼镜的区别。故而,常用数据来说话,进步就变成了可以看得见的。
“对症下药是良方”,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个生命都是美丽的不同。那这些不同岂能用一味药来滋养呢!无论是我们班级授课制,学科教学,还是正在探索的主题课程,都不可回避这个话题。用工业的方式来教学真的行不通。如何面对孩子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或者小范围的分类,制定对应的良方是上策。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是摆在眼前的路径。小组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是基于需要的合作,基于发展的合作,基于有效的合作。所以,正确的看待小组合作,用心的构建小组学习文化,将会对孩子的个体差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中测评像是一种影射,看着分数就会浮现出许多关于孩子、课堂、作业、活动、交流的画面,这些画面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种下的芝麻、黄豆、桃子、西瓜,分数不是偶然,当然也有它的偶然性,更多的是我们对于孩子、自己、专业及其中关系的理解。我们终究不会选择用分数来自我衡量与证明,但是愿意用分数来看清我们究竟在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