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来说,宝宝从出生开始就是家庭的核心,给家庭制造无尽的欢乐,也同时带来数不清的苦恼。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频繁的苦恼惹得人夜不能寐,或者terrible 2(恼人的两岁)让人劳神费力,我的家庭也不例外。但是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宝宝一直很听话,很乖,家长会不会反而觉得不正常?
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这两天持续刷屏,固然是老师道德沦丧,亲子园监管不力,但是家长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教育是不是也出现一丁点问题?
这件事能被揭露,多靠了家长的细心,但是这种情况其他小朋友居然都习以为常,肯定是这种手段已经被实行很久了,那些小朋友虽然因为小不会表达,但是不是太乖了。其实那些人渣老师使用这种手段,是已经在这些小朋友身上尝到了甜头,这还只是虐童,如果是性侵呢?大概率的是这些小孩子也不会反抗吧。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乖的,可以安静的自己玩耍,让大人省心。但这样乖乖的性格,是不是就是引发上面悲剧的一大原因呢?而且这种教育模式,就算没有发生上面的悲剧,也会一直压抑孩子的性格,会在特定的时间爆发,那个时间叫起青春期。
发现没有,一个悖论产生了。孩子乖,那么意味着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少付出一些精力来对付孩子,但是孩子可能挨欺负产生心理问题,长大后也会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父母产生冲突。而另一种情况是孩子有探索精神,有表达欲望,他们在小的时候会制造各种麻烦,表现的没有那么乖,但是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他们都会健康的成长,不挨欺负。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话:
我们希望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所具有的那些品质,正是他们小时候会给生活带来挑战的品质。
孩子乖就是这么一种品质。
设想一下,你看着自己的宝宝,设想下孩子未来最该具有哪些品质?我写下了乐观、自信、诚信、感恩、责任、勇气、同情、善良。我唯独没觉得乖应该是成人应该具有的品质,那我凭什么让孩子也是乖乖的呢?我想让他们乖,是不是只是自己想偷点懒而已呢?
再设想下乖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
缺乏表达能力,没有想象力,万事随大流。当我们偷偷耻笑其他人木讷呆板时,当我们为自己不敢表达自己错失良机时,我们是否也该想想,要不要把孩子也培养成这样。
明白了这些道理,突然觉得孩子没有那么烦恼了。
宝宝大哭,肯定是身体不舒服,需要抱抱,也在学会同情与感恩;宝宝把东西往地上扔,是在他在锻炼自己手脑的协调能力,同时也在增强自信;看着家长边笑边扔,是他在用行动摸索家长的反馈,是增加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所以同样会觉得孩子很麻烦,但不会再觉得这些烦是孩子的原因,看到的是孩子通过这些收获了那些好的品质与能力。
今天宝妈和我反馈,女儿刷牙时磨蹭的不行,眼看去幼儿园就迟到了。现在我理解,是孩子刷牙还不熟练,而且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被其他事情和想法分散。家长有一个目标是孩子去幼儿园不迟到,但是孩子真的还把控不好自己。所以不能怪孩子是不是?
总之,我不会再夸孩子好乖,也不想听到别人的评价是你的孩子听话,而应该是宝贝看书很专注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