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晴
跟玉聊了一晚上应聘的事,刚从投简历开始,心就凉了半截,最后说起户口,彻底冰了。
不知道当初为什么死心塌地想留帝都。一场招聘会足以让我瞬间动摇,开始自我怀疑,留下的目的是什么,希望有多大,价值有多大。
【一】
我俩都找语文教师岗。目前我去过两次招聘会,玉誓不罢休,公交卡都充两次了,也只收到一次小学一面的通知,照一般情况学校安排四面的程序看,她仅算露了个脸而已。
第一次去招聘会,满怀信心,我们五个小姑娘迎着萧瑟秋风说说笑笑,拿新闻报道中的人才大集取乐。那时候哪里需要鼓励和支持啊,个个自命不凡,初生牛犊不知天高地厚,总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地悠悠任我行。下车走了七八分钟,还没有看到"人才中心"的牌子,就被人流吸引过去了。外观上看不到大厅的规模,门内简直是个黑洞,吃人不吐骨头。有人再问"什么叫人山人海?什么叫黑压压一片?什么是乌泱乌泱的?"那就把他带去招聘会现场吧。
堂堂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机构、小学肯定不考虑,先投中学,最好是高中。理想太丰满了,又加上自我膨胀,太容易被现实击中要害。从入口进去,感觉也就个别单位的队伍比较长,剩下的单位门可罗雀。不浪费排队时间,直奔人少的去。到跟前,被三个字结结实实打了一记闷棍——限京籍。
户口是硬伤,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决户口。那么只能转换战略方向,望着神龙见头不见尾的队伍,决定各自为战,小学、中学一起抓。互相分发几张简历,分别排队打游击,顺便帮投。建个微信小群,本想多加联系,通知投过的单位,不知是不是现场屏蔽信号,连不上网,发不出消息。
终于到我了。面试男老师面相温和,话不多,我还以为这是运气好。他一边听我的介绍,一边动笔划一道应聘职位,找教师资格证、生源地、专业、年龄等等。跟同职位的简历放一起,抬头说:"可以了,等通知。"我递过同学的简历,他也分类放好。后来才知道,这是唯一一个让我说完自我介绍,还给我们一一发"婉拒"邮件的学校。至少给通知了,而非石沉大海,这一点点尊重都让我们受宠若惊,弥足珍贵。
后来几家,不用自我介绍,先问教师资格证、生源地,是不是师范学校、师范专业。我被卡住了,本科是,研究生不是。还有一次,莫名其妙地排了好长的队伍,才发现招聘岗位上没有语文。见过有个投郊区学校的,老师反复问"考虑好了,这是郊区,离市区可不近",看那姑娘肯定地点点头,老师才收下简历,这算是顶好的情况了。前面听说还有北大、清华、北师大、香港的硕士,甚至个别国外留学的海归、名校博士也来挤这条路。
回校的公交车上,大家都没说话。
【二】
上次回来,花了半天时间修改简历,争取简洁明快,亮点醒目。
第二次,我忙完别的事,离招聘会结束还有一小时,朋友们都回校了我才去。这次人少,正是饭点儿,很多单位已经人去桌空,除了教育机构虽然门可罗雀还在誓死保卫阵地,剩下的要么收拾东西准备撤离,要么在吃盒饭不打算接收简历。还有一两家展位前七拐八拐地排着队伍,凑上去一看,是什么学校的附属学校的朝阳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分校,不禁偃旗息鼓了。见到个职业学校,也想试试,那老师打电话,并不表示欢迎,等另一个老师过来,介绍说"我们这儿可没户口指标",我"哦"了一声打算走开,他举起我的简历喊我:"这是什么意思?你可想好了,简历是留下还是拿走。"想想打印费也是钱,我默默收了回来。一家小学的两个老师要走,我赶紧递上简历,人家看了一眼,说:"我们只要师范学校的。"
返校路上反思,可能我要求高了,郊区的小学也应该试试。
【三】
由于学校事务比较忙,我所经历的招聘会仅此两例。后来听同学讲了不少事。
思的博士师姐跟她们去了一场中小学招聘会。听她说,博士找工作很难,博士后也一大把,想留北京,博士应聘中小学不足为奇,郊区都行。
有个三十出头的男老师在教育机构待了很多年,业绩优秀,在北京结婚、买了房,应聘小学老师,只求稳定。
普通话考试最高等级一甲,播音员的水平,人家也来应聘。估计以后也要考察普通话考试的分数呢。
在中学有实习经历,小学面试官说"小学生跟中学生不一样"。在小学有实习经历,中学面试官说"小学生跟中学生不能比"。有了相应实习经历,不是名校不收,抱歉。
月是89年生人,帝都研究生学历落户年龄卡到27周岁,月默默退出了我们的"招聘群聊"。
玉是90年的,面试官直接问月份,甚至已经卡到26周岁。
思去小学二面试讲。新建的校区宽敞漂亮,设施完备,"比大学富多了",除了在郊区,其他都很满意。回来跟我们聊,她听到一个本科川大、研究生北大的试讲,真好。还有一个北外的,下课后听讲的孩子们跑过来抱住她,问:"老师,你还来我们学校吗?"
【四】
我一直不懂户口有什么用,直到认识一位来京工作的大姐,为孩子上小学的事愁得茶不思饭不想,最后决定回老家。
入京指标有限,有学校说一个学科只有一个,招的有博士有硕士,优先权一目了然。
企事业单位能解决户口也行,我们专业只能做文职,单位说"择优解决",不过此前没有先例。
有了集体户口就高枕无忧了?没有固定住所,通俗点在北京没有房子,比无根浮萍强不了多少,孩子的教育、医疗依然无法保证。买房,难是不难?
"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我已经没了丝毫奢望,谁叫咱不是"技多人美能力高"呢。无论门槛多高,都有人蜂拥而至,既然能抱得美人归,对他来说这门槛就不算什么,虚张声势而已,只能是将我们这些"技少人丑缺点多"的挡之而后快。虽说不能拼爹,我们也要做有理想、有抱负的不坑爹青年。
把原因归为学校圈子太窄也好,专业限制太多也罢,岗位要求太高也行,总之,我们差点儿被归为学校培养的社会"半成品"。再多的鼓励也无济于事,别怪我们没有从头再来、孤注一掷的勇气,年龄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成本,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我们何去何从?
一大早,群里热闹招呼着相约招聘会,下午还有一场。愿你们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