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为他的人生保驾护航。但其实必须要承认的是,我们不可能保证她们以后的人生是什么样子,会遇到什么事情,甚至也不可能保证我们的期望就是她们自己的所期望的。
也许我们希望她成功富有,她却偏喜欢淡泊宁静;也许我们期望她平安快乐,她却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改变社会。这些,我们父母都左右不了。
我们能给的就是一些生命基本的质地,为他们储备好行囊,以使其能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走的更高更远,有力量去追求和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这其中,生命的弹性是我很看重的一个品质。
无论他们以后遇到什么境遇,能承得住高,也能就得住低,生命在其中能够得到不断的淬炼和升华,而不是被岁月蹉跎淹没。
2
对于“生命的弹性”的理解,可以感受一下自然界的一个生命,例如一棵树的成长,它会经历阳光雨露,也会经历风霜雨雪,从一颗种子到一株参天大树,其实不是哪一个单一的因素影响,而是它本身的生命力以及与这个环境的交互作用呈现的一个结果,它是有活力的,有可能的,有弹性的。
或者感受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一片树林或者草地,这个系统中的非生命存在(土壤石头空气河流)和所有存在的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彼此间千丝万缕的相互作用构建呈现了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演化,这个系统是有活力的,有可能的,有一定承受度的,它是有弹性的。
再来感受一栋钢筋混凝土的大楼,它是刚性的,脆性的,凝固的,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只有一种可能,逐渐衰败破损坍塌,并且很难分解转化成其他物质。所以它被局限在一种狭小的格局中,坚固不破的另一面是凝固的,很难转化的,没有弹性的。
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作为一个神奇的生命存在,她本身就是有弹性的,有可能的,有承受度的。
而在现代社会养育中,我们经常忽略这个问题。
3
城市中凝固的环境,混凝土柏油路玻璃窗,这些都是几千年都难分解转化的物质,它们整体围绕形成的这个刚性环境不知觉中容易固化生命,不能给到孩子应有的生命的滋养。
我一直觉得它与现在孩子们生命和心理的脆性有关,很小的孩子,似乎很强,却又似乎很脆,经不住事儿......
这也是我为什么来乡村自然中养育孩子,并且极力倡导大家带孩子去郊区,农场,以及参与种养动植物的重要原因。尽量让孩子亲身感受生命的那种柔韧度,那种弹性。
而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大自然中春夏秋冬的轮回,叶生叶落,花开花萎,早晨的鸟叫,青蛙的冬眠......一片树林里有的树苗欣欣向荣,有的却逐渐枯死,还有的树木枝条枯死后又神奇复活......甚至小河中水流大小在冬夏的变化,庄稼地里一轮轮的种植与收获......这一切都对应和滋养着她们的生命,潜移默化的,达到一种广度和深度。
其实我们大人还不够敏感,我相信小孩会看到和感受到更多,从而让她们的生命有一种质地,有一种空间,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无限的可能。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有智商,情商,还有逆商。
4
同样,在社会性的养育中,我们也要注意这种弹性,不要太刚化。
似乎历史上从没有像我们这一代父母这么在乎教育,却又这么焦虑,我想这是一个时代问题。
现代社会环境复杂,育儿心理学和方法论繁多,父母太焦虑,孩子安全感缺失,很多方法论归因又太单一。其实孩子的成长是她自己和家庭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主有次,并不是每个人的模板都一样。
我们应该保证的是大方向和主旋律要正,要小心谨慎。但不要陷入太多细节的过度焦虑。
我们在尊重孩子自由和个性的同时,也要相信孩子生命的弹性,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不要说错一句话就会阴影了,做错一件事就心理伤害啦......动不动就受伤了,就要疗愈了,只有带着受伤的心理才需要疗愈,而有这样心理的人很难自愈。
也许事情本身的伤害远远小于你的自责和焦虑以及标签化所产生的副作用。因为人是受暗示的生物,这种归因单一化的心理反而很有害。不要因小失大。
记得华德福的创始人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里有一句话:
“其实孩子不是学你说什么,甚至也不是学你做什么,而是学你真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相信孩子,相信自己,提升我们的生命状态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我很看重的一种生命品质,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