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最后一集有这么一个片段,刚刚登上皇位的爱新觉罗·弘历前来给皇太后(甄嬛)请安,话里有话地有这么一段:……儿子读郑伯克段于鄢,见郑国之祸皆因姜氏宠爱幼子,苛待长子而起。儿子心想,亲子尚且如此,若是养子又该如何?
读书读到了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就让这位大清皇帝疑惑与焦虑溢于言表,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魔力?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发生在春秋早期的历史故事。
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武姜为妻,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寤生,小儿子共叔段。所不同的是,在生育大儿子寤生的时候遭遇了难产,寤生竟然是脚先出来,几经折腾,孩子总算生了下来,武姜却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小儿子共叔段的出生就顺利多了,顺顺利利地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这种反差似乎给武姜留下了终身的伤痛记忆,至此武姜便开始极其讨厌寤生,无比疼爱共叔段。(话说这位王后夫人的思维够清奇的,多少母亲难产之时,因为伟大的母爱都毅然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孩子,她倒好,为了这事儿还对儿子产生怨恨之情。)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743年,郑武公将要离世了,武姜抓紧时间数次要求郑武公将小儿子共叔段立为太子,郑武公都没有答应,坚持将寤生定作接班人(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的封建王朝都是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所谓立贤不立长只是少数情况)。
在当年郑武公就去世了,寤生(郑庄公)刚一继位,武姜就提了一个过分的要求,她要郑庄公把郑国最富饶的一块属地-京地,交给共叔段去管理。面对母亲为亲弟弟所提的这个要求,初登王位的郑庄公也只能答应了。
与哥哥朝夕相处几十年的共叔段,对于母亲长期以来的情感偏向自然是十分清楚的,他打心眼儿里对这个哥哥也是不服的,要不是有老祖宗这个立嫡立长的规矩在那儿压着,就凭母亲对自己的偏爱与照顾,这个王位应该还是我的呢。
因此,共叔段一到了京地,就立刻开始招兵买马、锻造武器,一副自立为王的样子。
共叔段这些毫不掩饰的举动让朝里的大臣都看不下去了,一个名叫祭仲的大臣向郑庄公劝谏道,京地这个地方不仅面积太大,而且你弟弟还有扩张的意思,您得注意啊!郑庄公苦笑着回应,这是母亲为亲弟弟提的要求,我不能不答应呀。祭仲继续劝说道,我看你母亲和你弟弟都不会就此满足的!不如把他调到一个小一点的地方,别让他与周边的属地相勾结,这样就好控制一些。
郑庄公微微一笑,回应祭仲的同时还留下了一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我现在还不好对他动刀动枪的,这些不仁义的事情做得太多,必然会自取灭亡的!
郑庄公在留意、观察共叔段,共叔段也马不停蹄地进行着扩张,竟要求京地附近的属地都来听取他的命令和调配。郑庄公的叔叔公子吕也坐不住了,劝谏中都带着情绪,如果您打算把国家交给你弟弟来管理,那干脆让我们这些大臣早点去服侍他;如果您不是这么打算的,那就赶紧制止他的非分之举!
郑庄公还是微微一笑,不要急,时机未到,时机到了,我自然会采取行动的。
其实,郑庄公之所以隐忍不发,除了谋略之外,也还是有一定苦衷的,一个才登基的君王,动不动就对亲生兄弟兵戎相见,百姓会怎么看待我?天下其他诸侯又会怎么看待我?会不会认为我是在故意报复母亲和弟弟?支持谁的人会更多?母亲所属的申国又会是什么样的反应?这些都是一个君王必须要通盘考虑的事情。对于共叔段的非分之举,还就得等到他做到一定的程度,暴露得足够充分,才越适合采取行动!
这种观察期一直持续了整整20年,也就是到了公元前722年,这个时候的京地已经是城墙高筑,粮草充足,共叔段也已经是厉兵秣马、蓄势待发。待在国都里的武姜也随时和小儿子保持着联系,一旦共叔段发兵至国都,便立刻设法打开城门,迎接叛军进城。
但话说这20年郑庄公也没闲着啊,在共叔段的周围早就布下了周密的谍网,共叔段的起兵日期几乎同步就传到了郑庄公的手里。郑庄公叫来了叔叔公子吕,我之前跟你说的那个时机,现在终于到了!
于是,公子吕带领大军,抢在共叔段起兵之前就杀向了京地,打了共叔段一个措手不及,明明是我要起兵攻打国都呀,怎么国都那边抢先来攻打我了呢?猝不及防之下,京地很快便失守了,共叔段仓皇逃往郑国的另一个属地-“鄢”,公子吕随即率领大军追杀而至,共叔段只好又继续展开逃亡之旅,不久后便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这便是“克段于鄢”的来历。
乾隆皇帝之所以对这个故事大有感触,就是因为故事的背景和他自己的现状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一个新登基的君王,同样是两个兄弟,武姜厌恶大儿子(即便他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偏爱小儿子,支持小儿子拥兵造反、夺取王位;而对于皇太后而言,自己连亲生儿子都算不上,只是先皇雍正赐予甄嬛的养子,六阿哥爱新觉罗·弘曕才是太后的亲生儿子呀。你现在虽然拥我为帝,但日后会不会像武姜一样,因为疼爱小儿子,而支持弘曕夺取我的皇位呢?
所以这位新登基的皇帝才会借着《郑伯克段于鄢》,试探皇太后的真实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