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则关于一个物种的群体行为的故事被广为流传,用来说明当一个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时,不少个体会为保存物种的继续生存而选择集体跳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旅鼠。不仅仅是旅鼠,绝大多数生物都会在极端情况下做出应急反应。
然而如果从生物演化的角度分析,旅鼠集体跳海的行为事实上无法得到解释。因为如果自然选择的单位是个体,那么那些没有选择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个体很容易被自然选择,经过几代或十几代的繁衍之后,这些“自私”的旅鼠个体就会占据绝大部份比例,那么所谓的集体跳海以缓解物种压力的群体行为也就不复存在的。当然,如果群体选择是可信的话,那就是另当别论。那对人而言呢?躺平是针对个人的,还是针对社群的呢?
激发达尔文提出生物演化理论的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人口指数增长”和“物质资料算术增长”之间的矛盾,认为消除这个矛盾可以通过降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减少人类繁衍和扩大物质资源开发效率。不仅人类种群会面临这个矛盾,而且个体也会面临类似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工作强度”和“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躺平就是目前年轻人应对个体的马尔萨斯陷阱的自发策略。
躺平意味着不再为物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奋斗。不再加班,不再为晋升找门路,不再和他人攀比,而选择一种自己舒服的方式,逃离充满内卷的环境。要么从一线城市回到三四线故乡,要么从高薪996回到清闲但清水的工作岗位。总之躺平意味着放弃以现行成功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可是,躺平能否为个人提供简单又体面的生活吗?放弃996一线大厂工作而回到家乡开始955工作真的可以“夫唯不争”又“水月静好”吗?
回顾人类克服马尔萨斯陷阱的过程,我们发现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日益提升,中产生活成为一个奋斗目标。虽然人类繁衍速度有所减慢,但人类总体数量仍在持续上升。因此科学的发展成为消除马尔萨斯陷阱的唯一方法。对于个体而言,也正是乘着科学发展的顺风车而暂时获得 了以高强度工作换来高水平生活。这也就意味着,让全世界人都享受美国人的生活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
高强度工作一方面设定高门槛,一方面也将追求安逸的个人刷选出去。可问题在于一旦社会进入以科技驱动社会发展的快车道时,没有人能够顺利躺平。一百年前的躺平和一百年后的躺平都只是个人自以为能够选择生活的幻觉而已。因为你能选择躺平的前提是整个社会仍旧以原有的方式发展,但社会一旦躺平,个体的躺平就不再具有躺平应有的价值。除了少部分人由于寄生在社会上层,其余绝大多数躺平与否只是暂时的逃避而已。于是乎,躺平带来的只是个人和社会的零和博弈。重新回到贫瘠的生活状态,单身主义就成为躺平的最终实现状态。一个的躺平并不可怕,然而,大部分人选择躺平,最终社会仍将进入低水平的马尔萨斯陷阱。对于芸芸众生,躺平不是我们的理想,而是希望活得更有尊严。
相关链接:
《金氏漂流记》:自我逃避和救赎 - 简书 (jianshu.com),不仅仅是躺平,而是直接选择将自己隔离在现代文明之外。但真的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