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居则曰③。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④:“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⑦,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⑧。"夫子哂之⑨。”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0),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11),愿为小相焉(12)。”
“点,尔何如?''鼓瑟希(13),铿尔,舍瑟而作(14),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5)。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漠春者(16),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17),风乎舞雩(18),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19):“吾与点也(20)!"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一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呋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2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22),孰能为之大?”
【注释】
①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②以:认为。尔:你们。
③居:平日。
④率尔:轻率,急切。
⑤摄:迫近。
⑥因:仍,继。饥馑(jǐn):饥荒。
⑦比及:等到。
⑧方:方向,指道义。
⑨哂(shěn):讥讽的微笑。
(10)如:或者。
(11)端:玄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12)相(xiàng):傧相,祭祀和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有卿、大夫、士三级,小相是最低的士一级。
(13)希:可,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4)作:站起来。
(15)异乎:不同于。撰(zhuàn):具,述。
(16)莫(mù)春:夏历三月。莫,同。
(17)沂(yí):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人海
(18)风:迎风纳凉。舞雩(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19)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
(20)与:赞许,同意。
(21)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22)之:相当于“其"。
【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说话。你们平时总爱说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轻率而急切地回答说:“如果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连年灾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孔子听后微微一笑。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方面,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回答说:“不敢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傧相。”
孔子接着问:“曾点!你怎么样?”他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志愿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你的主张。”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来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他们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愿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注意礼仪,他的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算不上一个国家呢?”曾皙再问:“公西赤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有宗庙、有国家之间的盟会,不是国家是什么?公西华只能做小傧相,谁能做大傧相呢?”
【解读】
这一段师生之间的平常对话非常有名也非常重要,引发了后世诸多学人的诸多讨论。对答之间,师生各自述其政治理想和志向,子路的爽直不谦让、冉求的有志于邦国、公西华的谦逊、曾皙的洒脱飘逸无不宛然如见。孔子欣赏他们,对他们的志向加以点评,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充溢着愉快、热烈、祥和而又亲切的气氛。这章既显示了儒家浓郁的入世情怀,也反映了其潇洒自在的人生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