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星云大师曾说:“舍得,有舍才有得。”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即是一个在做减法的人。大部分人一生都在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不停的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
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小说里的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原先是一个银行证券员,在一个突然的日子,他抛妻弃子去了法国:在那里,他遇到了第一个会欣赏他的作品的施特略夫,但他却破坏了施特略夫平凡辛福的家庭;他又辗转,到了南太平洋的岛屿上,在那里,他获得灵感,并创作出很多的艺术。看前半篇时一直觉得查理斯仿佛中了魔怔般,他的性格也十分的不讨人喜,为了自己却抛下妻孩,没有责任心:也暗暗佩服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奉献。看后半篇,才发现他的妻孩就像那菟丝子,他的前半生的生活太现实,而他向往的却是“梦幻”。你可以说他“六亲不认”、“太自私了”,但他确实是在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一件一生未完成的重要事情。
读《月亮与六便士》,首先懂得要做自己。文中的一次谈话触动了我:“喂,要是每个人都像你这样,这个世界就完蛋啦”,但是斯特里克兰却说,“你这句话说的太蠢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像我这样的。绝大多数人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就心满意足了”。理想,梦想。我们都很难下定决心的,不顾一切的去完成。像他,放弃所有,只追随于心中的美好。虽然他在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他将他的画像他的孩子一样保存着,他也许物质上不富裕,但精神是富裕的。所以,在生活中啊,发现美。我们应当坚持自己!
其次,生活需要创新,不冲动。“那些慷慨激昂的人自以为他们说的话是前人闻所未闻的,殊不知此类豪言壮语早已被说过上百遍,而且连说话的腔调也是大同小异。”生活不应该像钟摆甩过去又荡回来那样的永远往返无休,所以我们要创新。有些时候也不用自作聪明的去做一些事,在经历一些事的时候也不用冲动,都是“旧事”重提。
小说里施特略夫曾这样感叹美的不易:“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看,在看,持续的看。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
最后,月亮和六便士,代表着理想与现实。正像毛姆说的那样,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失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遥远的,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但追寻的过程也许孤苦,甚至最后会一无所得;‘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价值。
我还应该细读它,因为他的出色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更在毛姆的表达技巧。其中用第一人称“我”去说明这件事,真的是事件显得真实并亲切起来。还有文章结尾,他的原太太的家中挂着她以前恨的他的名画——一副他在岛屿上生活的快乐的画作。当然还有几处暗讽和前对后的铺垫等等。
大卫·米切尔曾说:“走的足够远,你就会遇上你自己”。我可能还需要走远些吧。
~~~摘自网络。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斯特里克兰
物理学家费曼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喜欢一个事,又有这样的才干,那就把整个人都投入进去,就要像一把刀直扎下去直到刀柄一样,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管会碰到什么。
回到之前那个问题:没有获得世人的认可,查尔斯画画是不是毫无意义?
假如问题合理,那么,前提就是:画画具有意义,是获得了世人的认可。
名利的有无,只是“溺水”的副产品。一种工作是否有意义,在于你是否为之“像一把刀直扎下去直到刀柄一样”,忘却一切,仿佛与世隔绝,仿佛一生只此一事,然后,在那种状态中,遇见极致的宁静,和盈然的幸福。
对他而言,绘画就有了超越一切的价值。
2018.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