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晦,字宣明,南朝刘宋宰相,开国大臣。南朝宋景平二年(公元424年)谢晦与司空徐羡之,尚书令傅亮合谋行废立,矫称皇太后令,弒宋少帝刘义符,杀庐陵王刘义真,立宜都王刘义隆。刘义隆问起了两个哥哥是怎么死的时,是放声大哭。
谢晦被任命为荆州刺史时,去向蔡廓辞行。他屏退左右,问蔡廓道:“我能免祸吗?”蔡廓道:“您是先帝委任的顾命大臣,废黜昏君,拥立明君,在道义上并无不妥之处。但您杀死人家的两个哥哥,而又向其称臣,本就威高震主,而今又占据上游重镇,要想全身而退,恐怕很难。”谢晦为此忧惶不已,曾向何承天问计,何承天说:您到国外保全性命这才是上策。”遗憾的是谢晦没有釆纳何的建议。
宋文帝刘义隆虽然年不足二十岁,却沉得住气,深藏不露,隐忍不发。到了刘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觉得自己在朝廷已经坐稳,胜券在握,才开始徐徐采取行动。
他已在暗中查清了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乃是整个废立行动中的主谋,檀道济、王弘二人只是协从,于是将檀、王二人拉过来,蓦然发难,内诛徐、傅,外讨谢晦。
徐羡之自感罪责难逃,自缢而死;傅亮则在逃跑路上被擒诛杀。晦儿子亦被诛杀,弟弟谢㬭被逮捕。
谢晦先为徐羡之、傅亮举行祭礼,接着又为弟弟和儿子发死讯,然后亲自走出虎帐统帅军队。晦上表盛赞徐、傅等均为忠贞之臣,却受到了横暴的冤杀。又说:“我们这些人如果想长久的把握国家大权,不一心一意地为国家着想,当初在废除营阳王时,陛下还远在荆州,武皇帝的儿子中还有幼童,我们完全可以拥戴小皇帝,向天下发号施令,谁敢出来反对呢?又怎么会逆流而上三千里,让皇位空虚70多天去迎接陛下的鸾旗呢?已故的庐陵王刘义真,当营阳王在位的时候,他就曾经聚集怨恨,冒犯皇上,是他自己死于非命,没有废黜,怎么能够兴起呢?都是因为王弘,王昙首、王华一伙阴险、狂暴,他们多次进行猜忌和挑拨离间,因此才造成了今天的灾祸。如今,我要发动大军为陛下清除身边的邪恶之徒。”
据江陵上流的谢晦根本料不到出镇广陵的檀道济会对自己下手,硬起头皮,在彭城洲(今湖南岳阳东北,位于长江南岸)列阵应战,结果全军溃败。谢晦见部众溃散,只得带着弟弟谢遯、侄子谢世基等七人弃城北逃。但谢遯身体肥胖,不能骑马。谢晦常要停下等候,以致拖延了行程。他和他的兄弟子侄皆被送至建康,斩于闹市。
谢晦的长女是彭城王刘义康的王妃,才貌双全。谢晦被杀时,谢妃到刑场与父亲诀别,哭道:“阿父,大丈夫应战死于沙场,怎能被杀于闹市?”她说完哭晕过去,行人无不落泪。
当初,谢晦与徐羡之为了保全自己定下了计策:用谢晦把守长江上游,命令檀道济镇守广陵,使他们各自拥有强兵,足以胁制朝廷;徐羡之,傅亮在朝中掌握大权,亦可以维持长久长久的安定。
赵翼评价曰:当徐羡之、傅亮、谢晦受武帝顾命,立少帝义符,而义符失德,羡之等谋欲废立。而庐陵王义真以次当立,又轻动多过,不任四海。乃先奏废义真,然后废帝,而迎文帝入嗣。其于谋国非不忠也。文帝即位之次年,羡之等即上表归政,则亦非真欲久于其权,而别有异图者。其曰“徐、傅执权于内,檀、谢分镇于外,可以日久不败。”此亦王华、王昙首等之诬词,而未必晦等之始念也。只以华、昙首等系文帝从龙之臣,急于柄用,而徐、傅、谢等受遗先帝,久任事权,不除去之,无由代其处。是以百方媒孽,劝帝以次翦除,然后已可得志。观于王华传谓“华见羡之等秉权,日夜构之于帝。”此可知三人之死,不死于文帝,而死于华及昙首等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