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题记
寒假里,我在我的一位好友面前读吴非先生著作的《致青年教师》,朋友有些惊诧:你都不是青年教师了,还读这书?我笑着回应:在学习的路上,我永远是青年,甚至少年。
这本书,我很久以前就买了,淡黄色的封面上只有几座山点缀,再无其他装饰,所以书名《致青年教师》这几个字就显得格外瞩目。这样简洁清爽的封面,令人神清气爽。
生命化教育创始人张文质先生曾经在他著的《书可以拯救生活》中写道:人这一生,会遇见很多人,有的人你在生活中遇见了;有的人你在翻阅一本书的时候遇见了;有的人存在于你的思想中,期盼着哪一天能相遇。一旦遇见,便是有福了。读到这短话的那一瞬间,我似乎看见了很多人微笑着向我走来,跟我轻轻打招呼:你好!
我便是通过翻阅吴非先生的书而遇见吴非先生的。第一次遇见是在《不跪着教书》里,第二次遇见则是在《致青年教师》里。我很感念这样的遇见,因为它使我成为了“有福人”。
我读这本书,是准备好姿态的——将自己“退回”至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有时,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这种姿态也是对作者以及这本著作的敬畏,亦可生发更多的共鸣。
我发现书中例举的很多事件和困顿,初为人师的我也曾经历,但它们一直在我的潜意识里深深埋藏,我不愿意触碰它们,因为我觉得那是失败的教育经历。现在回想起来,“失败”的背后何尝不是教育智慧的积淀?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发现更好的自己。
二十年前,我从师范刚毕业就被“包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当老师,当又瘦又小的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着眼前个头儿大都比我高的学生,心里一阵胆怯,紧张地说话都打哆嗦,头脑里一片空白,好不容易上完了一节课,我开始强作镇定地布置作业:今天的作业是......话刚说了一半,坐在班级最后一排的几个大高个男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起哄:还有作业?!我们不做!说这话时,手中的书已扔了出去,教室里其余学生也跟着愤愤地附和:同意,我们也不做!看着近乎失控的这一幕,我满肚子委屈,眼泪也止不住地涌了出来......事后,办公室的一位教我们班数学的老同事给我支招:永远不要在学生面前哭,否则,他们日后会不怕你的,会越发肆无忌惮。在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对我的那次“哭”心有余悸,担心孩子们真的会如那位同事所言,变得越发“不可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似乎忘却了这件事,相反对我越发友好起来......很多年后,在一次回老家的小道上,我偶遇了学生X,正是当年在课堂上大喊着不写作业并朝我扔书的一位男生,他惊喜地叫住我:王老师,我是你的学生X呀,就是那个.......那天看到你哭,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直想跟您道歉,可却总是张不了口,那个时候真是太不懂事了,是您的包容才让我们觉醒.......
“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 吴非先生在书中如是说。
从这本书里,我读出了作者与教育的真诚对话,读出了作者对青年教师的殷殷期望。他提倡真实、简朴而又深入人心的教育,所谓大道至简,教育应然的模样不就该这样吗?——让教育成为教育,让教师成为教师,让学生成为学生。
“优秀的教师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手里。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它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记得吴非先生对青年教师的这段希冀,努力做一盏不灭的灯,做“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站在热爱的教育里,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