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陈海贤老师的知乎live,关于改变,关于怎样制定聪明的目标与计划,关于焦虑。收货非常大,把笔记与心得记在这里:
我们常常先制定目标,再制定计划。海贤老师不同以往,他先分析计划,后分析目标。先交给我们认识到计划的哲学本质,从而让我们更好地完成目标与计划设定,达成自己的愿景。
他说:
愤怒的根源,是不能承认和接纳 有些事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这里他提到了定计划的本质,其实就是承认世界的不完美,同时找回对世界的控制感。
斯多葛哲学流派的悲观主义哲学文明,是老师这次理论的根基。
斯多葛派认为,我们常常沮丧痛苦,因为:
1. 我们妄想对没办法的控制的事情实行控制权。
2.我们对能控制的部分没有承担起责任。不想承担,因此由着性子,按惯性继续生活。
因此,定计划的原则是,凡事想想你能控制的部分是什么?
我们常常懊恼或焦虑,之前我要是不怎么怎么就好了……诸如此类。
先问问自己
1. “这事儿(比如过去)是我能控制的吗?”
2. “如果不能控制,那我能控制什么?”
海贤老师所理解的计划,本质就是控制感。
不去想太远的东西。谦虚,节制,有理性。感恩。
计划的本质是控制感。
这个思路会让你发现我们做的事中有哪些是你可以改变的部分。
把不可控的计划转为可控的计划。
每个事情背后都有可控的部分
(比如,你不能确定你的实验数据是否完善。但多做几次实验也许可以使得你得到更可靠的数据。也许你的上司不一定会即使给你批改,但多联系几次可能可以更快得到答复)
—— 这样想之后,我们哪怕没有很多事可以决定,但我们还是有很多事可以做。
关于目标: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要有反馈。正面具体。
(关于目标这部分,放在下一篇文章里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