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晚上,书社迎来几个带娃的家庭,其中有一组这样特别的家庭——
妈妈78年的人,爸爸46岁了,身边的小宝3岁3个月。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用“老来得子”形容他们并不贴切,也许他们是盼星星盼月亮盼了十几年才有了这个宝贝的宝贝。
已经很少亲自去跟客人介绍书店的会员政策了。与这位同龄妈妈交流起源于她想给孩子买几本绘本。一看她手里挑的几本绘本,直觉告诉我,她平时不怎么关注孩子该读什么书。她的相貌也告诉我她是一位高龄妈妈。于是,从绘本聊到她家小宝班里的孩子已经有的认识400个字了,聊到她经常给孩子买书,聊到她家孩子不喜欢看书,通过她的诉说,我能感受到她那种充满羡慕但又无能为力的“挫败感”。
每每遇到这种妈妈,我内心就会生发特别想帮帮她的强烈愿望。于是,详细的给她讲孩子没有不爱看书的,了解她的家庭成员构成情况,平时怎么和孩子看书。再到爸爸妈妈如何和孩子每天共读30分钟,开始怎么坚持,孩子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以及我自己是如何用樊登小读者找到与孩子共读的窍门,还有周五晚上书社的小洁妈妈是如何给孩子讲绘本的。
书社的家庭会员政策对她来讲,可以说是很超值。每次借3本绘本,而且绘本不用自己挑了,我们有推荐;周五晚上带小宝来参加故事绘,和小朋友们一起听故事的同时,妈妈学习怎么讲绘本,小朋友也更多的学会公共场合的自由与纪律;送的樊登读书帮助爸爸妈妈快速走上新手爸妈成长之路;送的樊登小读者用于周五以外和孩子一起捧起书,和孩子一起重温童年的阅读快乐;送的家长沙龙帮助爸爸妈妈快速融入年轻高质爸妈的阵营,与宝宝的同学家长、老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很久我都没有这么仔细的帮客人规划如何让孩子爱上书了,甚至我都建议,她可以每天发个朋友圈今天和宝宝如何共读,出现的状况,每天我可以给她一些建议。包括接下来我列一些她先听的书单。
听完,她很爽快的说那就办个家庭卡吧,来到前台,填写会员资料,才得知她的年龄,才知道她身边那个宝贝疙瘩的来之不易。一种年龄相近的亲切感,使得我在心里已经开始提醒自己,将来一定要多多关注这位妈妈,她很需要我们。
填写会员档案的空隙,来了另一位会员,办理还书借书,我办理这个业务的时间,这位妈妈离开了高脚凳,等到还书的会员离开,十几分钟的时间,她重新回来,拿了她最先挑选的3本绘本,跟我说,我还是先买这3本书吧,办会员的事以后再说。
哈哈,当时我的内心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她感觉自己被销售了,她冲动消费了。她把办理书社会员这件事当成了跟买衣服一样的消费行为。推销员我说的话激起了她的冲动消费欲望,但内心里她并不觉得这是她特别需要的东西,更不会觉得这是她当务之急最需要的东西。
在她看来,买书是消费,买卡是消费,带孩子玩也是消费。依着我的“个性”,一般这种情况下,我不会再去劝说办理会员,因为理念的差异,如果不是她自己意识到自己需要,办理了以后也不会常来,而我则要惦记着她并没有因加入理想书社获得什么实际成长与帮助。当哪一天,她看到身边的朋友的孩子因为常年泡在书社,常年听书社的课,参加书社的活动,家长越来越省心,甚至家长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她会回来。
但是,她不一样。她虽41岁了,但是新手妈妈,这个年龄的她对孩子不会有年轻妈妈的那种急切的渴望与焦虑,更多的是宽容,是非理性意识的自由,这种情况下,她很难有自发的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需求和渴望。因此,我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跟她实话实话,其实3岁多宝宝一般我们不建议办家庭会员,因为小宝太小,不能保证书社的安静氛围,我说的是实话,但她也许认为我在做最后的饥饿营销,最终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她走了,我的内心很复杂。
像她这种把读书当成是消费的很多很多。我很庆幸我和老公很早就有共识:把赚的钱更多的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上,比如开这个书社。最近又开始对自己进行学习投资。
之所以读书都快变成了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正是因为多种原因下大家骨子里理念的缺失或者说偏差吧。这也正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