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很多大公司的营销战略昏招迭出,从前些时候的APPLE到近日的美团。原因在哪里?无非是指挥官犯了中医的病。中西医问题的视角依然很多,我在此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经验主义”和“就事论事”。前阵子发烧,去一个附近的小医院就诊,输液点滴三天,开着空调,独享单人病房,花费270元。母亲从石市回来照料我,感叹看病还是地方上比较便宜。我笑着告诉他,小医院和大医院的诊疗方式不同。就比如发烧,小医院直接退烧杀毒,你要支付的仅仅是药费;大医院则是先排除你是不是非典是不是禽流感,一路排除下来就剩下感冒发烧了,那就按感冒发烧治疗,你除了药费还要支付各种检查的费用。母亲讲还是小医院实在,我笑了笑:万一是非典禽流感,因为耽误了诊疗时间,我估计就死在这里了。
中医是祖传下来的,能不能治愈新类型疾病?就算有方子,从浩瀚的典籍里把他翻出来需要多少时间?即使翻出来你又觉得胜算的几率有多大?小医院也无非是在“中医思维”来诊断罢了。经验有的时候有用,有的时候是毒药。这点大众心里明白的很,所以鲜有得了大病先去看中医的,那等于找死。大部分都是西医解决不了,再找中医死马当活马医试试运气。
苹果公司前阵子跟微信起了冲突,动了他们认为最小的一块奶酪,无非也是经验主义作怪,想着就打赏而言,用户相对较少,有点军事演习的意思,秀秀肌肉。却忽略了一点,中国现在将近一半的“公知”都在微信里混,大部分自带十几万粉丝的“公知”集体唱衰苹果,你想在舆论翻身都是徒增许多压力。用句俗话说,没事吃饱了撑的。美团也是如此,但相应的事件不便公开表达,有兴趣的可以百度或者知乎一下,趁现在还没有删除完毕。
所有的创业者都要打碎过去的认知,至少是部分认知。抬头看一下万年历,现在是2017年,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实际里整整十七年了。这是一个随时变化的时代,一旦某个底层逻辑发生变化,蝴蝶效应随之而来。凡事都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能坚守着古中医的方子来试图解决新疾病。
下午,有个群里的朋友的朋友,找到我这里来,咨询想开一个“蔬菜美团的问题”。
我回答很干脆,“不行。”
哪里不行?不行的地方太多了。成本、人力、损耗、投资、程序稳定性、消费习惯养成等等等等,不敢说有一万个问题,千八百的问题摆在那里等待他去解决。他给我的表述很明显的反应出他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使我更坚定的觉得不行的是,他给我一个“打价格战”的思路。我仿佛看到了黄光裕和早起刘强东的身影。价格战,在一定时期内是有效的,但这并不是金科玉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营销市场挣扎十几年,我也迷恋过“价格战、一打就灵”的核心思维。BUT,时代变了。
最近我们经常在微信群里讨论的问题是“共享经济”和“轻奢主义”。梳理了将近一个月,终于找到一部分底层逻辑——“消费升级”和“城市化”。
今年过年回农村拜年,当我所在的几乎是全国贫困县的农村穷亲戚拿出二十二快的“玉溪”,打开一百多元一瓶的白酒来招待,坐在桌子上讨论城里的房价的时候。走访了一圈,发现这些并不是个例,兜里揣着十八元的“黄鹤楼”的我知道,风变了。
用极其简单的逻辑来概括,农民有钱进城买房,带来居住空间的下降,相反带来用品品质的提升。也就是说,原来的生活方式是,农民在农村,盖了七间大瓦房,买了五张双人床,两张自用,剩下的用来应对来访的亲戚的居住需求。现在进了城,只有两间卧室,来访亲朋住宾馆,宾馆的本质是“共享客房”,原来要买五张床,现在买两张就好,那就买张好点的吧,这就叫“轻奢主义”。
我们都知道的一点是,一旦人有了一双精美的筷子,必然想换一套精致的碗盘,进而一路狂飙。
当我们身边的打工妹都知道买手机上京东,贵几十无所谓,质量售后有保障的时候。
当我们的普通打工族邻居在家里享用澳洲龙虾的时候。
当我一贯节省的父母也知道点外卖花三块钱省力气买时间的时候。
当知乎都开始把“囤物癖”定义为一种疾病的时候。
当点赞营销的赠品没人领的时候。
你还提什么“价格战,一打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