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因前段时间热播《以家人之名》中贺子秋一角的讨好型人格引发了微博热议。
对此,我也进行了对自我考量,发现在过往的经历与行为模式中,自己也属于讨好型人格。但现在已经在改变了。
所以,下面关于我自己对讨好型人格的解读,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的。
有些话,说出来很伤人;
有些事实,说出来只是揭露深藏多年的面具;
有些人,如果看了勿伤感。
毕竟,现在处感性与理性的转化中的我,已经少用感性去感观周遭的所有。
我是个逻辑废,阐述的某些观念也差缺逻辑。
01
因为被排挤过,所以学会和人相处;
小时候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很大吧!
小学四年级之前的我,是一个严肃的人,成绩好,受老师欢迎,爱打小报告,为人处世过于严谨。
我想,如果按照这种模式长大的我,大概会有一番作为吧!
可在同学眼中,我是个不讨喜的人,甚至说是讨厌的人。
因此在某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受到了周遭同龄人的排挤、孤立。
年岁小对于“排挤”这一次并不理解,只是感觉身边的所有人都不和你玩,故意不理睬你,忽视你;
有时还会从别人口中听到关于你的坏话。
很多时候只能一个人玩耍。
但十岁出头的孩子很敏感,害怕不讨喜,并不喜欢一个人,喜欢成群结队。
于是,从那时起,试着学习那些讨喜的人的言行,试着察言观色,用自己的感触去改变身上的不喜,然后总结模仿,形成自己一套的行为模式。
开始,学会了用零食和别人交好,
开始,改变了身上的严肃元素,
开始,以别人的意见为主,
开始,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开始,按照别人的意愿行动,
……
开始,有了讨好型人格的雏形。
开始的改变,确实给自己有了很长一段时间比较好的人际关系,还是比较快乐的,但是也仅仅维系在那一段时间。
当那段时间过后,人走茶凉,戏散台拆。
那时候还并不知道,自己一朝一夕的改变,需要用过往的十几年时间去褪色,才能改变成另一番模样。
02
为了相处,学会搞笑;
我爸是典型的不爱说话,我妈是严肃的话痨,我家没有玩笑。
在这种家庭氛围长大的我,少时较沉闷,因此并不懂得也不理解怎样和人开玩笑。
上初中时,虽然在尖子班,成绩时常垫底,但却很安静。
新的环境搭配新的人际关系,大概又是一个新的可观摩学习模式。
荷尔蒙开始萌发的青春期,那一幽默又搞笑的人往往是班上最受欢迎的同学。
于是整个初中三年,因身边总有那些一两个搞笑、爱玩笑的人(虽然他们成绩很好,这点是我的硬伤外),和他们相处甚是融洽。
受他们的影响,自己久而久之也成为了爱笑和爱开玩笑的人。
与较熟的同学相处总是自诩幽默,爱开玩笑,只要逗得身边的人笑就证明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
虽然初中时候,我的性格在周围的人并不吃香,但也不太算令人讨厌。
再加上不时会用零钱去请客,非主流时代婴儿肥还在,也算认识的人比较多,但大多都是点头之交。
其实这一时期的讨好型人格形成已经有了模型,除了为了与别人搞好关系让自己注入了幽默因子外,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会为了顾及他人的意愿而忽视自己,
会因为有人请帮忙而尽兴尽责,
会为了讨好别人而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上。
其实很多时候,求的不过是别人能够对自己好一点,不让别人有多一点的讨厌。
可很多时候的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在最适合塑造自我的时候,选择了把自己放在尘埃里,埋没了自我,直至上了高中才慢慢觉悟。
03
认识了很多年,关系一般;
在诉说这个故事之前,我顾虑颇多,怕伤到看见这个故事的人,但事实上也没有什么不可讲的。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几个从小认识到大的朋友,如果现在还关系好的,那么恭喜你。如果像我一样关系一般的,不知是否是常态。
我有个认识了十几年的朋友,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从友谊的建立到渐行渐远,就像一条颠倒的微笑曲线,在到达某一高点之后,直接滑坡。
开始认识她时,虽然不太熟悉,但有很大的预感,觉得这个人会成为我最好的朋友,于是在经历某些事情后,确实成为了朋友。
后来初中上了同个学校,又相邻班级,一起上下学,久而久之去玩也就叫上一起,关系还算不错。
记得她每年生日的时候,自己都会送她礼物。
特别在初三那年,由于学业忙碌,但又临近她的生日。
为了凑够这个礼物的钱,找了点手工活,一放学后就直接做手工,还熬了好几天的夜,最后干完活一结账,立马去买了礼物给她。
就这样,整个中学时期,每年她生日都会送礼物,但她却一次都没有送。
失望吗,其实会的。
那些准备了的惊喜、送礼物苦恼的日子,有时也会期盼会有回复,但一次也没有。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大学之后送了一次,那时候关系也依旧很好,但是后来依旧变了质。
上高中那会,我们两个不同校,她经常生病的缘故,还特地拜托了另一个好友帮忙照顾她,但其实好像也并不太需要。
有时不快的心事会和她讲,会问她自己挑的衣服好不好看才买下,会询问她的意见为主,会在她不开心的时候尝试着各种玩笑……
但,有时候一些不算讨好、也不算坏的事儿,自己往往被推上前头,也会忽视你某些感受。
两个人的相处模式,一个在付出,一个在接受。
接受的那个一遇到新的朋友,会自动忽视付出的那个。
不置可否,两个人的相处模式其实没有多坏,相反在当时还算极好。
不过谁都不会留在原地,只是时间问题。
从什么时候关系开始慢慢疏远的呢?大概是从大学开始吧。
从开始意识到彼此的谈话只剩下从前,某些意识并不站在同一条线;
对方有了对象慢慢疏远,不再主动聊天。再也找不到话题可以聊,开始有事才找对方;
渐渐的发现已经分道扬镳,相处起来不太自在;
但其实都在走各自不同的路,在过自己的人生。
我也开始慢慢改变,慢慢醒悟,也渐渐疏远。
从那刻起,好朋友从一般朋友降到普通朋友,到偶尔聊的故人。
大概都变了,都不再是以前认识的人,只是没有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醒悟的?大概是毕业后吧。
看清了很多东西,也不断解析过去,然后觉得其实也不必如此,就没有如此了!
我们认识十三年,现在关系一般,都很好。
04
再见,讨好型人格;
实习结束那会辞了职,临别前主管姐姐和我说了很多,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说:
“在社会上行走,你这种性格是很吃亏的,你需要去改变。”
是吧,讨好型人格,是在所有人格中最吃亏和吃力不讨好,容易被人忽视的。
对别人有多好,对方其实并没有记在心底,甚至是只记得你干过的错事。
把自己的姿势放得很低,甚至是浪费许多时间,只为得到别人的一句谢谢或夸奖。
没有主见,以别人的意愿为主,敏感,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自卑。
在别人的印象中一副“老好人”形象,只会yes,不太懂得拒绝,为了迎合他人,而特地扮演某些角色。
这上面的特性,我的符合率有70%,但当有个叫“自私些、多为自己着想”的思想注入头脑,理性替代感性。
讨好型人格,再见啦!
毕业后的空白期经历和前些日子发生的某件事情,突然察觉:
不再有交集时,该如何对你依旧,如何面对你,只是你在时戴了和善的面具而已。
与人相处之道,你敬我三分,我还你三分,不多不少,不增不减。
为人处世可不太圆滑,但需懂得世故。
讨好自己比讨好别人更有用,至少你能记住自己的好。
人生在世,抛去俗世的外壳,也不过一个自己。
“讨好自己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