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的功能
这位患者主要是胃脘胀满烧灼
疼痛伴泄泻,但还有表证,畏风怕冷,汗出伤津,颈部酸重有湿滞,因脉沉弦,这个表证就辨为太阴中风证。
半夏泻心汤无法兼顾治疗表证。
《伤寒论》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这一条说的是太阴外证,是中虚寒湿(饮)内郁之人复感风寒之邪而中风,就如胡希恕先生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中所说的“太阳中风证传里而为太阴病”,“阳微”,即脉浮见微,浮取无力,说明有表邪但已经衰了;
“阴涩”为里虚,沉取脉小,为血少,太阴有下利,津伤血少故涩,为太阴里虚,表有虚寒中风、里也不足;
但脉不短而长,《素问·脉要精微论》讲“脉长者气治”,说明胃气有恢复之象。
因有表证,加味防风足以解表祛风。
《本经》说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
清代医家黄元御《长沙药解》说防风:“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
加诃子就是合了一个诃梨勒散方,诃梨勒散是《金匮要略》中治疗“气利”,也就是久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排出的妙方。
诃子集通涩于一身,必通而不过,涩而不奎,药性平和。
清代医家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曾评价诃子说:“诃梨勒苦善泄而酸善纳。苦以破其壅滞,使上无所格而下无所碍,酸以益其收敛,使逆者自降而陷者自升,是以咳利俱止也。其治胸满心痛,气喘痰阻者,皆破壅降逆之力其治崩中、带下、便血、堕胎者,皆疏郁升陷之功也。”
加茯苓以加强益胃气,化水饮为津液,利小便而实大便之功。
《本经》说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
《别录》说茯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按:患者系东北人,药后微信反馈,疗效非常好,因胃病难受不适求医近两年而不效,服经方20剂后,好转明显,又原方继服15剂,临床治愈。
这就是脉证病机辨析明确,方与病机相合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