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戒:警也,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的廾(gong)指两只手。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如《荀子.儒效》:“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
戒也指谨慎、慎重,如《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戒也指告知、告诉,如《仪礼.士冠礼》:“主人戒宾。”宋.黄庭坚的《送王郎》诗:“连床夜语鸡戒晓。”
戒也指革除,如:戒酒、戒赌、戒烟、戒毒。
戒也指斋戒,如《易·系辞》:“圣人以此斋戒。”《礼记·礼器》:“七曰戒。”
戒也指宗教约束、禁止某些行为的规条,或泛指禁止做的事。如:十戒、破戒、戒律。又如《西游记.第八回》:“菩萨方与他摩顶受戒。”
戒也指一种文体,如:戒书(汉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戒也指配戴于手指上的环状饰品。如:钻戒。
戒也延伸指警告、告诫,用于比较客气的说法,以提醒别人小心,有教育、约束的意思,此义后写作诫。
血:指事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血在古文字中像祭祀的器皿中盛着牲畜血的样子,本指祭祀时向神灵敬献的牲畜血,后来泛指人和动物的血液。
血由血液引申为有共同祖先的,又比喻刚强、热烈。
血在古代读入声,现代分化成xuè、xiě两个读音,xuè多用于书面语,常作为语素,xiě多用于口语,常单用。
如“血债要用血来还。”前一个“血”是语素,读xuè,后一个“血”是单独成词,读xiě。
血气,有多种解释,比如血气指血和气,也就是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要素。如《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
《关尹子·四符篇》:“一为父,故受气于父,气为水。二为母,故受血于母,血为火。”《易·说卦传》:“坎为血卦。”疏:取其人之有血,犹地有水也。
血气也指因一时冲动所生的勇气。见《管子·禁藏》:“宫室足以避燥溼,食饮足以和血气。”
血气也指元气、精力,如《汉书·宣帝纪》:“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
血气也指气质、感情,如《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於女子。”
血气也指犹血性、骨气。如清·霅中人 《<中西纪事>后序》:“壮士凡有血气者,莫不抚膺浩叹,指发狂呼。”《礼·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血气也指中医概念,如:桃仁、红花、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两者的特性是不同的。但两者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意思是指血引导气,因为有血才有气的产生。气虚则失血,气随血脱。
因气血虚衰或气血失和,以致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减退,对经脉、筋肉、皮肤的濡养作用减弱,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中医学称 “气血两虚”。 治疗上,应补气养血,辅助人体正气。
而限于现代科学的解释能力,对于中医理论中的气和血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
斗:是象形字。音dǒu,《说文》:“斗,十升也。象形,有柄。凡斗之属皆从斗。”斗的原义就是一种量器,如《史记·李斯传》:“平斗斛度量。”《前汉·律历志》:“斗者,聚升之量也。”
斗也指一种计量单位,一斗等于十升,如《史记·滑稽传》:“目眙不禁,飮可七八斗。”
又宿名,如《易·丰卦》:“日中见斗。”又如《诗·小雅》:“维北有斗。”
斗也指斗状器物,如烟斗、漏斗。
斗也指微小、狭小,如斗筲之人,又比喻事物之大,如:斗胆、斗碗。
斗也可作为鬥的简体字,音dòu,象形字,其甲骨文像披头散发的两个人徒手相搏的形象,原义就是打斗、争斗。
斗也指竞争、比赛,如:斗智斗勇。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防止花天酒地;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防止好勇斗狠;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防止贪得无厌。”
《论语》一书被誉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它博大精深,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章内容是孔子从中医角度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
“血气”是古人用来说明人的生理现象的术语,血阴而气阳。人的血气有生旺衰竭,体征各不同,对人的心智与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如果善加调理,不仅养生,更是养心。
古人尝讲,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这是指出病症。孔子是从治疗角度说明病因,需用“志气”来治疗。
人的血气有盛衰,但志气没有,因此,调理血气的办法是充养志气,使其成为血气之主,引导血气的发用。
《孟子》有云:“夫志,气之帅也”!志气如何养?明事理,行道义。
血气与志气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
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作用。
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内至腑脏,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并能渗注于血脉,起着滋润的作用。
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于骨节、腑脏、脑髓等组织,起着濡养作用。
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
如果气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肾所藏,后天脾胃来濡养,借三焦和经络流行分布并弥散全身。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八纲又称为八纲辨证,包括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等辨证内容,是对疾病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作出判断、总结、推理,进一步明确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
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宝命全形论》:“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医八纲辨证来指导生活、饮食起居,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八纲辨证具体含义如下:
1、表里:通过表里辨证,可以明确病变位于浅表部位,还是身体的内部。
2、虚实:通过虚实辨证,可以明确患者是虚证,还是实证。
3、寒热:通过寒热辨证,可以明确患者的病情是寒证,还是热证。
4、阴阳:通过阴阳辨证,可以明确患者的病情是阴证,还是阳证。
中医八纲并不是单独存在,静止不变的,随着饮食、生活、疾病等变化,中医八纲之间也可能会相互转化,相互联系;部分病情可能会同时存在,就需要患者经过详细的体质辨证再进行治疗,以免延误治疗,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