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几个生活的日常,看你是否也有相似的经历:
“办公室刚才还叽叽喳喳的,我进来怎么就安静了,她们是不是在背后议论我;
男朋友最近回复我消息怎么这么慢,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怎么又把杯子摔碎了,我是不是天生就很笨;
我从回来没有主持过会议,完了完了到时候我肯定会出丑的。”
爱胡思论想的你大脑好像被控制了一样,总是忍不住去想事情,一遇到事情就不断给自己的内心加戏。你也曾试图告诉自己不要再想了,可越是这样想,你就想的越厉害。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这篇文章一定要认真看。
01胡思乱想溯源
要改变胡思乱想的毛病,首先要知道我们为什么会胡思乱想。其实你也不用自责,因为喜欢胡思乱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胡思乱想,只不过有的人程度轻,有的人程度重而已。为什么这么多,这得从我们的老祖宗说起。
亿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过着狩猎与采集的生活,在物质极度匮乏、野兽横行的情况下,生存下来是他们脑袋里考虑的最多的事情。
在一定程度上,胡思乱想还帮助他们活下来的概率更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喜欢胡思乱想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找到吃的就赶紧吃,一有机会就进行繁衍,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逃跑。
这种想法帮助他们补充了体力,也生育了很多后代,最重要的是及时躲避了很多么猛兽的攻击。你说这种胡思乱想的习惯好不好?
然而随着物质和文明的发展,人类生存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类的需求重点逐渐由生存转向了发展,也就是由活下来转向了怎么活的更好一点。
人类虽然不用在担心生存问题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物质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信息,人们需要关注的信息越来越多,这就加重了人的焦虑和担忧。
举个例子,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你看大家过的多快乐,每天只需要与身边的人打交道就好。自从有了手机,人的注意力几乎被大量信息吸引了,一会儿看看微信推送的文章,一会儿刷刷短视频,一会儿逛个淘宝。
这种信息的过载,使我们与大脑的关系发生了逆转。大脑变成了主宰,他放任我们浪费时间,忍受难以抵抗的压力和焦虑,甚至是痛苦折磨。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更多的担忧意味着更少的控制权,更少的控制权又会导致更多的担忧。
那这样说来,这个循环就无法逆转了吗?也不是,只要我们做大脑的朋友,逐渐了解它认识它,而不是反抗它,就能和它和谐相处。
02 胡思乱想的主要形式
与大脑做朋友的第一步就是要注意到自己的意识,也就是要明白你的这些胡思乱想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平时产生的胡思乱想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叫过去未来噪声,另一种叫负向归因。
我们分别来看。首先是忧虑过去的想法,当你做砸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经常会在脑海中重构这些场景,心里想“要是……就好了”。
比如说,如果高考没考上,差了一分。你就会想,要是我当初少打点游戏,学习认真一点就好了。
这种想法会把过去感受到的负面情绪拉回到现在,让你又痛苦的重新经历一次那些事。这种对于过去的忧虑我们平时把它叫做反省。《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吾日三省吾身可以为师矣”。
这样一说似乎反省又对我们的成长有好处。的确,积极乐观的人会通过反省,反思他们的失败,从中吸取教训,迅速的回到正轨。他们会沉浸于过去的成功而不是失败。
但容易胡思乱想的人在反思的时候容易被过去的问题支配,产生“为什么是我”的思考。我们再来看忧虑未来的想法。这种想法本质上是一个“如果……要怎么办”的想法。
这种想法是一种心理恐惧,对可能发生而不是正发生的事情的恐惧。通常我们的大脑会回忆相似的场景,这些场景导致你产生焦虑,并且大脑会把他们混合在一起变成潜在的创伤。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大脑在保护你的时候,只能借鉴过去的经验来运作。有这种过分担忧的人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的未来。
如果你现在充满了担忧和恐惧,那么这种担忧就会出现在未来,它会变成一个自我应验的预言,心理学上也叫做自我实现。
当然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忽略所有关于未来的想法。良好的计划还是必要的,这会让生活的压力大大减小。
无论是过分担忧过去还是担忧将来,迷失在这些想法中就会让思想成为我们的主人。
我们再来看产生胡思乱想的第二种形式,负向归因。负向归因对于我们的伤害要远远大于对过去未来的担忧。它就像一个知道我们所有缺点和恐惧的批评家一有机会就会打压我们。
例如,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责备自己,或者告诉自己“我本来可以做好的却没有做好。”
另外,负向归因会让我们认为自己天生缺乏做事情的能力,并且完全相信。比如,“我天生不适合学习”、“我天生学不好数学”、“我天生容易胖”、我天生没有想象力等等。
这种形式的胡思乱想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我就不再细说了,我主要讲一下如何面对胡思乱想。
03 改变胡思乱想的方法
说完我们容易胡思乱想的原因和胡思乱想的主要形式。我们接下里讲如何办的问题。
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经说过“人类不为事物所扰,而是为看待事物的视角所扰。”
换句话说,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你应对这件事的方式。
莎士比亚也曾经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事情并无好坏之分,只不过取决于人的想法。”
所以,要改变胡思乱想的习惯,我们就要改变我们对于事情的应对态度和方式。这里给大家推荐的方法是ABCD模型。
A代表激发事件(Activating),也就是让你产生胡思乱想的事情;
B代表关于激发事件或者困境的信念(Belief);
C代表信念产生的结果(consequence);
D代表质疑(Disputing)。
举个栗子,比如,因为一个重要的会议,你想比平时更早一点去上班。结果刚要出门,你发现会议需要的文件找不到了,你在房间翻了个遍想要找到它,依然没有找到。
你看了看时间已经有点晚了,你心里想着到公司的时候可以重新打印一份。你冲出房间全速奔向公交站台,这时候天开始下雨了,倒霉的是偏偏走的着急你没有带伞。
到站台的时候你要坐的那辆车刚好开走了,等下一趟车需要20分钟。你知道开会要迟到了,没有时间打印文件了,这时的你已经被雨淋的像个落汤鸡。你心里怪自己你怎么这么蠢,你怎么不早点把东西准备好。
你想到待会到了公司老板肯定会不高兴,认为你不称职,而你下个月正好又要评晋升。最后你想到“现在一切都完了,我根本就不配拥有一份好工作,不配升值。”
这个场景看起来熟悉吗?好,接下来让我们把这个件事情放到ABCD模型当中。
A(激发事件):一个完全可以避免迟到的重要会议,结果你迟到了。
B(信念):“我不应该迟到,迟到是糟糕的且无法让人接受的”、“我无法忍受老板的负面评价”、“我太笨了,这证明了我很蠢。”
C(结果):情感上羞愧,行为上咒骂。
ABC三个要素说明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和产生的影响。现在我们来看D,也就是质疑。质疑的目的是评估我们的信念的有效性,因为我们有什么样的信念直接决定了我们面对事情有什么样的态度。
在这个事件中,信念是“我不应该迟到,迟到是糟糕的且无法让人接受的”、“我无法忍受老板的负面评价”、“我太笨了,这证明了我很蠢。”
也就是你认为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必须百分百完美。现在我们用质疑常用的的四个核心问题来看这个信念是否合理。
1、它是真实的吗?
不是,“必须”这个词表明这个说法是一个刻板的要求。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非理性信念。
2、它是有逻辑的吗?
要求每件事百分百完美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发生。
3、它是有益的吗?
这个信念没有好处,它会造成拖延以及挫败感。
4、你会把这个信念教给别人吗?
不会。
怎么样,走完ABCD四个流程是不是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ABCD模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我们的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
换句话说,我们是能够改变我们思考、感受、行为的方式的。而我们之所以会胡思乱想就是因为面对事情抱有错误的信念和认知。
只要我们对错误的信念和认知一一击破,那么错误的想法就会被我们自己抛弃。
04 写在最后
小明知道,喜欢胡思乱想是一件非常让人心累的事情,处理不好就会打击信心,让人产生自卑。
我每次发完文章后也会想:是我写的文章不好吗?是我没把这件事情讲清楚吗?为什么大家不给我“点赞”,点“在看”。
但自从学到ABCD模型后,我就改变了这种想法。ABCD模型告诉我,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民币,这也意味着我们做的事情不会让所有人满意。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阳光的心态,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我相信你的未来再差也不过是大器晚成而已!
最后,小明再次将ABCD模型推荐给你。我相信只要你将ABCD模型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和思维习惯中,不久你将改变胡思乱想的习惯,成为一个阳光、积极、理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