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部分为吴伯凡老师讲座录音整理)
这一代青年人的困惑
青年人更加迷茫。为什么呀?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上一代人,就是现在的中年人生存加生活压力这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他们面临的是,可能衣食无忧,好像什么都可以做,又好像什么都做不来。特别特别的想做自己,但是又沮丧的发现做自己本身就是追潮流。这群人就站在一会打鸡血,一会又空虚寂寞的这种交叉点之上。
为什么会一会儿打鸡血,一会儿又空虚寂寞呢?
- 因为身边看似机会的东西太多了,各种免费的沙龙和讲座,各种训练营……花哨的宣传让人认为可以在分分钟就打通任督二脉。资源丰富本身不是劣势,但是缺乏判断和思考的能力以及不合理的预期才是关键。认知科学告诉我们大脑热爱新奇,不断用新奇来获得满足感而没有深入探究和思考的习惯,最终会进入空虚寂寞的境地。
- 巨大的期望如果是建立在幻想当中,一旦实践就会发现现实的截然不同,不断地冲击着你的判断以及信心,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情绪调节以及目标调节系统,很快就会被击垮。打鸡血时有多么强大,跌倒时就有多么狼狈,何止空虚寂寞。
在迷茫中前进的一代人:我们究竟想要追求什么?
这一个帖字上面,写着很多耳熟能详的“梦想”,信息的通达,将实现这一些的情况真实地展现在面前,心中有羡慕,但是想要追求么?追求得到么?是否是真实的需求?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真实的需求?这一些却全部都是未知数,那么多的困惑,但是却必须在困惑中前进。
我自认为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进行自我探索了,我问一问自己,那一些我认为想要追逐的目标如何融入每一天的生活的呢?然后大脑陷入了空白。
- 想要建立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的联系,那么在每一天我要如何与人互动,如何感受以及观察他人?
- 想要融入社会创新,那么我是否有关注社会创新的资讯?是否有参与推动创新概念推行的行动?
- 想要学有所用得到一份有挑战性可以给人成长的工作,那么我是否为未来的工作多锻炼了一份技能?
……
细思极恐,即便每日反思,仍旧不够深刻。
我们无比忙碌又如此虚度时光
在一份无法争辩的客观时间记录上,你会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都非常非常的复杂,散漫,真正的事情很少,大多时间都浪费在无聊的琐碎的事情上,而我们总是感觉自己特别忙碌,这样一个时间清单,会让我们不寒而栗,著名的管理大师德路克给自己的清单发出感叹:原来我们是如此的没有成效,尽管我们自己感觉做了很多事情。
我自己记录时间的习惯也已经很久了,对那一些记录的分析让我找到自己的一些规律:被无端浪费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着至少有一点意义的事情,但是却并没有全部用在做最重要的事情之上。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可能高效地去完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打扰。
那么,需要调整的是,我如何将末日思维用在每时每刻让自己尽可能做最重要的事情,我如何才能够更加专注以及高效?我是否可以进步再多一点点?
在匆忙中忘记反思,就会陷入一种自动完成的状态当中而不自知。
平庸的过程一定是平庸的结果
在管理学上说:“流程决定结果”、“流程决定质量”。如果你前面的流程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那么后面的结果呢就不可能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套用爱因斯坦的那句话:“我们一直在做平庸的事情,而且是以平庸的方式在做平庸的事情,而我们又一直期待着卓然不群的结果的话,那我们就是精神错乱”。
这一点,值得深思良久。
差异化战略:我究竟有什么可以不一样?
我们作为一个出生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对快速变化,能够真诚地拥抱的一群人,我们当然有我们自己的优势,但是这只是一个起点,它只是一个海拔高度,他不是一个相对高度,啊,这样,我们经常说珠穆朗玛峰,啊,世界最高峰,其实珠穆朗玛峰在青藏高原上,它的相对高度也只有三四千米,因为它的海拔高度,本身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已经很高了。
我们经常在经济学上经常要把两个概念区别开,就是生产力的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两个东西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在总体水平上,你比上一辈人或者上一代人、上一代的企业都有优势,你真正要比的不是纵向的比,而是横向的比,所以,最终的问题还是归结为我跟我的同辈人有什么不一样?
《从0到1》的作者比得·蒂尔他在招聘别人或者是跟他的被投资者见面的时候经常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你在什么重大的问题上有什么与人不一样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当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般的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刚开始都是很兴奋的,但是说着说着就发现自己没法往下说了。其实这也是一个算账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的想法很不一般,与众不同。但是你真正来表达的时候,不管你是用口头的语言还是文字来表达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就像在记忆也是像在算账一样我们经常是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赚了很多钱,但是你落实到账本上的时候,做一点认真的审计的话。我们每天在做什么事情,再想一想同时刻,全世界和全中国的我的同龄的人在做些什么?我和他们做的有什么不一样?用这样的方法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就是说在所有的人群当中,大家在干什么,大家在想什么,它会形成这样一个统计上的饼状图,干这个的占百分之多少,干那个的占百分之多少,这里边可能有百分之四十五十的人干的是一样的,百分之二十干得有点不一样,百分之十干的基本不一样,可能只剩下百分之二百分之三的人在干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属于那百分之四五十,那你就该想想了,我凭什么最终的结果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这一句话点出了我这一个阶段以来的感悟,在没有对身边以及大环境有一个了解之前,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以及一个与众不同结果的期待都是很虚幻的。要尽早总这样一种梦境当中走出来。
这两个问题,值得反复思考:
- “你在什么重大的问题上有什么与人不一样的与众不同的想法?”
- 我们每天在做什么事情,再想一想同时刻,全世界和全中国的我的同龄的人在做些什么?我和他们做的有什么不一样?
突破点在常识和幻想中间
我们在做创业的时候,要有一个,它有一个参照系,就是有哪些东西是,想法、观念、创意、创业模式是常识类的,还有哪些方式是,还有哪些想法、创意和商业模式是幻想类的。
而真正一个企业真正能够胜出的它的商业模式、它的创意是介乎这二者之间的,它既不是常识也不是幻想。而是介于常识和幻想之间的一个很不容易发现的秘密点。很多人或者很多企业常常是被耽误在这个常识上的,当然还有少部分人是被这些幻想所绑架。真正在常识和幻想之间能够找到那个秘密点,这个秘密点就是在常识的人看来可能是幻想,在幻想,特别热衷于幻想的人看来呢,这又是好像是很平庸的,在这样一个点上,你来通过这一个单点来突破,你才可能胜出。
在《冬吴相对论》里头,有一期我们引用一个朋友的话,他说其实你不应该去抱怨现在的教育制度,当你觉得现在的教育制度非常糟糕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庆幸,也许这样的一种糟糕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把很多的孩子都已经淘汰了,只要你不是被这样一种理念去裹挟,你能找到一种屏蔽过滤这种教育的影响的方式的话,那你的孩子不就是胜出了嘛。所以我们在思考该如何规划未来,该如何选择一条不是在大家都认为是正确,也不是那种异想天开的道路,而是二者之外的另外一种突破点。
这样一个点非常非常难寻找,尤其是青年人。在没有足够的阅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之前,分辨常识和幻想的能力太弱了。
我现在的想法是先跟随着自己的榜样前进,然后再慢慢发展自己独特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