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后做了一段时间审计(影后为主),后来转做会计,庸庸碌碌到现在很多年了。毕竟那三十好几了。
有次别人很好学的企图向我请教,“我对数字一点概念都没,你教教我呗。”我很想为人好师的,但张了张嘴,硬是只嗫嚅挤出一句,“其实我对数字也不敏感的。”聪明如她,判断我绝非谦虚或推托,而确实是个如假包换的草包,立即失望的转移了话题。
如果领导问,一季度收入多少,利润多少,我肯定比兔子还快跑向电脑,边跑边毫无底气的喊,“小的马上去确认。”
工作不上心吗?自以为也算勤勉,不该偷的懒不敢偷。领导说要校对的数字,会老老实实一个个看,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季报也翻来覆去看过很多遍。但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一片茫然。
有人会说这唾手可得的数字记住有什么用,要用的时候再查就完了。我以前也这样自欺欺人,但后来发现,牛人不是这样的。
比如A公司的利润表,一年成本费用加起来3600万。牛人看了,我也看了。过了一周,A公司做了下年度的预测利润表,一年收入4000万,净利润1500万。我照例每个数字盯着看看,还加减一遍,计算无误,大脑混混沌沌,准备照单全收。牛人只看了一眼,真的就一眼,立即说,“这不对。”他的逻辑是,第一年成本3600万,第二年只会更高,4000万收入怎么产生得出1500万净利润。听着很简单,但我就是没有这个思维。更牛的不是他这个易懂的逻辑,而是他在非常忙碌的情况下,还记得一周前利润表上的大数。他当然没记到分毫不差,3600万只是被记成一个大数。但这不影响迅速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
这就是敏感性。
那为什么别人有,自己没有呢?自己对数字难道就真没天赋?
体重,存款,工资,随份子的红包大小,便利店的酸奶比超市的贵多少,多少积分兑换马克杯,预算多少大概能买到一条裙子,群里抢的微信红包多大,这些都熟稔于心。猪肉店的老板跟我说30元一斤里脊肉,毫不犹豫的抗议太贵。一方面是生活中的数据重复性高,容易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它们和自身息息相关,出于切肤之痛的利益考虑,我记得牢牢的,所谓的精打细算。
回到工作,很多重要的数据过眼云烟,还是有意识的记忆,思考,分析不够。背一堆混乱的历史数据是无意义的,我们需要编制一张张有逻辑有条理的网,重要节点上的数据应该心里有数。我们接收到的数字,摆在它应该的位置上,有前因后果,有比较有度量,这样数字才凸显它的意义,否则真的就是幼儿也认识的阿拉伯数字组合而已。
至于对数字的灵敏,曾有人要我多打牌锻炼,可我对打牌毫无兴趣。更多一点主人翁精神,过眼的数字都过脑,对那些百千万亿都能像自己买菜买酸奶买衣服发工资抢红包一样患得患失思前想后,逻辑严密,思维灵敏,到那时也许就不用比较便利店和超市的酸奶价差了。现在精力和时间都拿来算计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