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画画,因为总是想着成为一个画家多好呀,多浪漫,可是却连一幅画都没画过,每日重复着办公室的工作,还振振有词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想做码农,羡慕他们赚钱多,但是却连一个像样的程序都没有自己写过。这不叫热爱,而叫痴心妄想。
总觉得一定要找一个真心热爱的工作,才能“托付终身”。什么叫真心热爱?就是永远乐在其中,永远不知疲倦,永远如痴如醉,永远充满鸡血。其实这种事根本不存在呀,如果硬要追求,岂不成了夸父逐日。即使像哈佛幸福课的塔尔这么热衷于积极心理学的人,时而也会早上完全不想起床去面对这一领域。
坚持27年跑步生涯的村上春树,更是大方承认并形象描述过:
任怎么说长跑和自己的性情相符,也有这样的日子。“今天觉得身体好沉重啊。不想跑步啦。”经常有类似的日子。这时候便寻找出形形色色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想休息,不想跑了。我曾经采访过奥运会长跑选手濑古利彦,在他退役就任S&B队教练后不久。当时我问道:“濑古君这样高水准的长跑选手,会不会也有今天不想跑啦、觉得烦啦、想待在家里睡觉这类情形呢?”濑古君正所谓怒目圆睁,然后用了类似“这人怎么问出这种傻问题来”的语气回答:“那还用问!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同样是哈佛幸福课,有一位男性朋友,在孩子刚出生后并没有感觉到对其有爱,于是对于自己的道德、人格等全面怀疑。后来随着每天的悉心照料,在孩子身上投入了足够的时间精力,才感觉到的确舐犊情深。连父爱都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哪有什么命中注定的自动自发的天生对某个领域某种工作的热爱呢?像电影情节一般,偶然瞥见一个街头画家作画,就在电光火石间像被雷击一样,觉得自己正是为画画而生的,此后几十载矢志不渝——如果笃信这种事情,那么倒可能适合成为剧作家。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里讲,一个男子问作者不爱女朋友了,怎么办?作者答:去爱她。男子又问,可我已经不爱她了呀,你没听懂我的问题吗?作者说:去爱她。感情是需要培养的,爱是一个动词。
很多大学生都说对专业不感兴趣,不是自己想要的。可是对什么感兴趣呢?真要这么问他,他恐怕也会哑口无言。勉强说出几个爱好,无非是打游戏、看电影、打篮球等等没有产出和不能转化为安身立命的经济效益的活动。这样说或许不严谨,然而四海之大,真正能靠打游戏、写影评、打篮球过活的,有几人欤?
是先有兴趣才刻苦钻研,还是先刻苦钻研才有兴趣,这或许也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但确定的是,学得越多,自然越爱这个领域;懂得越多,越有成就感,越希望再接再厉;付出越多,越有归属感。何况,就算再不喜欢一个专业,也总有几个方向引人入胜;正如就算再喜欢一个专业,也总有完全不感兴趣的知识。之所以是“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相反,个中还是有些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