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的“轼”是车的哪个部位呢?看图说话
再仔细看,发现是马车的横梁部位。
这么结合苏轼的生平一想,简直太有意思了。苏轼的一生,如在马上,尽管纵横四海,却离不了颠沛流离,尽管恣意豪放,却不知做了多少回挡风板。
人的一生是平凡而普通幸福,还是超俗但痛苦幸福?这个问题苏轼想过吗?如果人生有一次能重来的机会,他还会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不随波逐流吗?
可惜,“重来”二字,只存在于人的痛苦的反省之中,这位甘当先锋的词人好汉,就此任风雨而过,兀自冲锋向前。
2.鲁地二安——李清照和辛弃疾
学李清照和辛弃疾时,有一个文化常识问的是“二安”为何人?答案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和幼安辛弃疾。
二人虽流派不同,但是精神发源地却同为鲁地。
鲁地实在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并且这里的人才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外柔内刚,刚强不摧。
你看李辛二人的生平,便知这片自孔子时便重视礼义的乡土孕育了怎样有志有节的风华儿女。
李清照自身先后经历北宋南宋,亡国之痛,伴其终生;辛弃疾幼时居山东受祖父影响对收复北方失地有着天然的赤子忠诚。两人从写词的情感根源上讲,就有一种共同的情感,叫做:爱国。
李清照讲,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金枝玉叶的才女怎能想象往日里的堂堂三尺男儿们,竟然说投降就投降,一点尊严颜面都不要?娇弱女儿身平日里尚且被父亲夫君社会道德要求“从一而终”,坚守忠贞;铮铮男儿郎怎就巧言思变,弃了国又抛了家?
巾帼不让须眉,从李清照身上,我们看到女子特有的韧性和保守。这是一种超越性别的思想境界,国已不国,家之安附?大胸怀和大境界,不单外豪放派中有,在弱女子的身上也光芒毕现。
再来看辛弃疾。
上课时,我们探讨过,辛弃疾这位词人其实是武将本色。他的一生,如有可能,宁愿驰骋疆埸,挥戈杀敌,流血负伤,将失地收入囊中,也不想委屈地拍遍栏杆,舞文弄墨,流泪无奈,做历史的旁观者。
他非常符合人们对山东好汉的想象:能吃能打,有理想,又从不放弃,受尽委屈,但矢志不渝。如果说李清照是块温润却坚硬的美玉,不伤人,也不伤己,但有经得起岁月洗礼的光华;那么,辛弃疾则像把千锤百炼淬火而出的双刃钢刀,他的才华看起来能杀人,最终受伤的却是自己,他越是想以自己的才华报国,就越被人猜忌,英雄之能憾恨而老。
岁月悠悠,仪礼之地,出美玉,也出刚刀,在李清照、辛弃疾、甚至苏轼的身上,我们看到个人选择的魅力。他们明明可以违心地过一种舒适的生活,却偏偏坚持走了一条崎岖的小路。
在这条小路上,当时的他们倍感孤独,有不解,有无奈,有挣扎,却从不后悔,从不易志。有时我想,上天给了我们每人一把牌,玩牌的是我们自己,但输赢谁也说不准,不是你想赢就能赢,因为在牌桌上的每一位都不可能不想赢。但人们最后的命运最终各不相同,也正是在对待“赢”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之上各有所别啊。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上天给他们的才华并不少,但是人生这桌牌局的最终输赢,却不是他们所在乎的,他们在乎的是过程中的输赢的“性质”。
赢,如果手段不光彩,最后鼓掌的只有辛酸的自己。
输,如果坦荡光明,最后即使没人知道无人喝彩,但你始终会极有信心地现在自己的舞台上,成为聚焦点。
人的一生,没有没得选择的时候。小对小错可以难得糊涂,但大是大非面前,选择只有一个,苏、李、辛三人,便是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