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先从独处的益处开始分析,将读者引入到独处的环境中。独处的最大益处在于它能激发新的思想,想要出勇敢创新的想法,远离人群总是必要的。斯托尔:“几乎各种各样的创新型人才在成年后,都会逃避他人,以获得一些独处的机会。”比如治疗拖延症的神器——番茄时钟,其实就是让人专注在做一件事情,也是在试图独处。对于写作者来说,更熟悉小黑屋,也是让写作者在孤独中做出更好的创造。
第二个益处是对自我的认知。拉森:“人们想从独处的时光中受益,必须能够将一个本质上可怕的状态转换成一个丰饶的状态。”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人越会在开车的时候越想要看手机。就是想要躲避独处时自我的那些渴求。研究也有表明开车时发短信后的整整十五秒钟都有遭受车祸的风险。即使大家都知道会有潜在危险,也会拒绝孤独的存在。
第三个好处是巩固与他人关系。唐纳德研究说明:健康的成年人会在无意识中回忆起童年时受父母呵护的时光,从而避免孤独和紧张。每当我们独自回忆时,其实都在肯定和朋友亲人等之间的关系。
这些独处的益处总结就是引发全新的思考、理解自我、靠近他人,最终都是会让你建筑起丰富的内心生活。
然后书中从“白日梦”这个主题去深入讲解独处对灵感、对艺术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说过:快乐的人从不会做白日梦,只有不快乐的人才会。作者觉得这个观点是沉闷且正确的,就像莫奈画出印象派的睡莲时,他是一个对传统自然观极为不满的人。这是换种方法提出白日梦的正面力量,它从根本上是富于创造力的过程,做白日梦的人对千奇百怪的选项都易于接受,还未出现在人群中的全新洞见和方法会呈现在独处的大脑中。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一场独处,这样的白日梦会让我们飘荡、游离的思维产生灵感。
不过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仿佛我们的脑力活动都可以用工具来改善,不需要灵感和力量了。我们正在把孤立的人类心灵与高科技结合起来,慢慢忘记了独立思维的优点。最终,人的特性越来越趋同化了,没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若像书中一样,问一句:“你觉得你是谁?”估计大多人都说不上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摒弃从众的心态,重视孤独,摆脱被喜欢或分享或追随的愿望。可以简单来试验一下:减少上微博、减少刷朋友圈的时间,然后用这些时间冥想一下,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状态偶尔让我们感到空虚,那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我们没有被允许深入的思考事情,我们被剥夺了思维漫游时能给与我们的意义和快乐。就像新媒体时代,为了适应这个节奏,内容创作者越来越成为一个“标题党”,慢慢变成了对媒体的屈服,而不是媒体对我们的服务。这种哗众取宠只是社交的表面,并不能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早晨是每天回忆孤独的最佳时机,在世界向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注入太多干扰之前,早晨是保持初始心态的时间,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事物都会变得罕见而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