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由于教研组工作安排,我需要上一节公开课。因为是校级公开课,而且准备的时间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想了很久上什么课题,用什么形式上课才好。作为一位从教二十年的教师,公开课上得太随便,怕会教坏年轻老师,也对不起自己这张脸,如果要认真打磨,好像时间和精力都不太够,正在我踌躇不知如何是好时,组长跟我说能上好一堂常规课才是老师的真本事。
这句话像是给我解围一样,我不用再去考虑像优质课那样费神得设置情境,只要能有条理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最好还可以给年轻老师示范一节比较高效的常规课,就是我对本课堂的定位。想好了方向,心里也就不那么举棋不定了。由于手上还有一些紧急的事情要处理,周四上课,我周一才开始认真准备。首先还是认真研读课标及课标解读,看看本部分的知识需要处理的深度,再次认真研读教参和课本,认真分析课本内容的逻辑关系。然后是找到合适的课件,根据自己的授课思路进行修改,修改完以后就是利用一到两个班级进行试课。在试课的过程中,可以更清晰地体现课程的逻辑性是否合理,设置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甚至是课件中元素出现的顺序时候适合上课。例如我本堂课教授的是七年级下册的《美国》,当讲到美国的农业地区生产专业化时,我问学生:“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孩子们被我问蒙了,不知如何回答我,课后我想如何可以引导学生能看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科学之处,我想到这样问学生:“美国这种利用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适宜的农业生产的做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这时同学们就可以回答“因地制宜”,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人地和谐”的地理核心素养。
课后组里老师一致对本堂课评价较高。仔细回想自己这堂课好在哪里呢?可能是对于课堂知识的逻辑关系整理地比较好,黑板上的板书就是本堂课的知识脉络,清晰明了;课堂中提问比较有层次,由易到难,对于学生不能理解和解答的问题,可是适时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课堂上处理知识的教授,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
我自己做了什么才能让这堂课比较顺利?首先是认真备课,这堂课确实比日常的课堂更认真准备;其次上完每一次课都及时反思,并修正课件及课堂教学。一堂课下来不但同事们感觉不错,孩子们也反馈很好,自己也做到了享受课堂。组长说这样的常规课很有借鉴的价值,我们日常的教学都可以是这样的教学。十多年来上了各级公开课真不记得有多少,到最后我开始享受最原始最常规的课堂,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