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一周前,街道社区卫生防疫站打来电话,因为孩子已满1.5周岁,需要接种麻腮风疫苗,这是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疫苗,防疫站有登记备案,所以工作人员来电话通知我们需要尽快带孩子去打针了。
我们家的小盆友已一岁八个月了,因为我们时间一直不凑巧,所以拖着就还没去打疫苗。而且总有新闻报道说最近疾病传播严重,再接到防疫站的电话的催促。听罢,不免有些焦虑,再看看孩子的疫苗接种证上面写的接种时间表,算下来1.5周岁除了这个麻腮风,还要再打一针百白破,要一次性挨两针,真担心小家伙不肯。
担心归担心,无论肯不肯,该打的疫苗还是得打。
于是前天下午,我们去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小盆友一开始还以为是出去去玩,坐车出去的时候还挺爽,一路还蛮兴奋的。而且早上陪着她,在小区公园玩,估计她也玩累了。坐车半路她就睡着了。
醒来一看到了某个地方,貌似曾经来过,也的确是曾经来过。在孩子一岁之前,每月都有(强制免疫)疫苗要来服务站接种。还好,小盆友并没有因为打针而感到恐惧。虽然大部分打针的时候有哭,但每次可能也就哭个十来秒就结束了。
在每次打针,我和妻子都协调好时间,每次我们都会一起来,并且在打针之前我们都会告诉孩子,要准备打针了,会有些疼,觉得疼的时候可以大声哭出来,爸爸妈妈都陪着你。从孩子第一次打针一直到现在,无论他那时候是否能够听懂我们的话,我们每次都这么跟她说。
同样的,这次也不例外,我们依然在打针之前就告诉她。刚刚睡醒的她还没缓过神,可能只是觉得这个地方有些眼熟,但是当我们提醒她要打针,而且今天会连着打两针的时候,小家伙的脸色一下变得没那么灿烂,又带些困惑的表情。
终于轮到我们了,医生循例会问下名字、年龄及当天是否生病之类的话语之后。也明确的告诉我们今天要连着接种两个疫苗。
小朋友可能完全想起来了,这里是打针的地方。于是,她不大肯坐过来了。医生开始催促 “来,过来,往这边坐过一些,家长抱紧一点”。
我们没有坐过去,因为孩子明显不肯,她还没准备好去面对打针这件事。小盆友拉着我们的手开始要往外走。我们只好再告诉她,“宝贝,需要打针了,爸爸妈妈知道你不想打针,爸爸妈妈也不想让你打针,可是疫苗还是要打的。你看爸爸的手臂!”我给她看了下我的手臂,以前打疫苗留下的圆圆的疤痕。
“的确会有些疼的,也可能会很疼,因为爸爸以前也打过针,而且这次你需要打两针。如果觉得疼的话就哭出来,爸爸妈妈都陪着你”。
“不要!”
小家伙最近经常说不要,语气很坚定。她到了喜欢说“不”的阶段,问她什么都不要。要不要吃饭,不要,接着还是继续吃饭。她只是到了喜欢说不的阶段,尽管说完她还是主动吃饭。但是这次明显不是喜欢说不,而是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她不要,不要打针。
“快点呀!家长夹住孩子的手脚,不要动!”医生开始催了,。尽管我知道服务站的医生护士的工作量也很大,每天要接待那么多来打针的家长和孩子,甚至根本都没有那么多时间顾忌每个孩子的感受,但医生的催促话语间仍然让我感觉到有些许不耐烦的感觉,连着我自己也开始有些焦虑了。
本来,孩子在面对陌生环境的时候,就需要些时间去适应,即便用理智的意志去说法自己战胜生理疼痛的感觉也要时间。但是一般情况下,医院都无法去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医生每天面对的病人够多了,没有时间,也没功夫去让孩子有个缓冲时间。
同时,很多父母也会有和我类似的感受,孩子打针,自己多少就有焦虑,再有医生的催促,又怕占用后面的人排队等待的时间。于是,父母的焦虑和压力,就全部都推到孩子的身上去承受。
在医院经常我们能够看到,将要打针的孩子哭得死去活来,父母们要么威逼,要么利诱,或者转移孩子注意力,甚至忽略孩子的感受。
“你怎么这么胆小,一点用都没有”。 孩子以后可能会真的变得越来越胆小,要么是很大胆,貌似强悍到什么都不怕,但很多的强悍只为掩盖内心的脆弱。
也有父母对孩子说,“不疼的,没事的”。让孩子忽略身体感受,但针扎下来怎么会不疼呢?孩子们是忠于自己的体验还是忽略自己的感受,也许打针对于成年人来说真的不算有多疼,或者对于一些大点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克服打针带来的一点疼痛。但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他们会觉得疼。不但会觉得疼,甚至对未知的疼痛有一种恐惧的情绪。
这个时候,孩子会想找妈妈,想要找个安全的依靠,但这个依靠却忽略他的感受,告诉他不哭、不疼。
对孩子说打完针买糖吃,哭的时候给孩子玩手机。这些常用的,转移孩子视线的办法。不但没理解孩子的情绪,忽略孩子的感受,还将孩子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了其它地方。不但不能帮孩子尊重自己的感受,还教会孩子逃避,而真正的逃避,是为了解决成年人内心的焦虑,只要孩子不哭了,我们的心就舒服了,哪怕给孩子玩平时不给玩的手机。
告诉孩子不疼,孩子真的不疼了吗?头脑听到的不疼和生理的感受,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混乱。更重要的是,当孩子哭着,对着父母叫喊的时候,那些情绪父母完全没有看见,或者,视而不见。
父母的这些做法不但没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反而会造成更多不好的影响。
医生的催促,我们无法去改变,更何况后面还有一大堆人在排着队。我陪着笑脸,回了医生一句,“请稍等下哈”。医生继续催促,再陪一次笑脸。拿起打疫苗的小本子,我们过会再来。带着小盆友走出疫苗接种室的时候,还听到旁边一护士带着搞笑嘲讽的语气学我的话 ,"还请稍等哦~"。
走出疫苗室,小盆友继续开朗。我们陪着她左看看,又逛逛,再让她多适应下这的环境吧。过了一会,再和她说去打针,她没有拒绝。我们再一次进了接种室。依然事先告诉了她,打针会疼,今天会连续打两次。如果觉得疼就哭出来,爸爸在,妈妈也在,爸爸妈妈陪着宝贝。
第一针下来,小盆友哭了。护士说,“家长抱紧孩子,夹住她的手,不要让她动”。我不知道小盆友是否听懂了,还是真的疼得受不了,她用尽了力气想要挣脱。哭喊着“爸爸~妈妈~不要~我不要...”。
小盆友伸开双手要我抱。“爸爸,抱抱,抱抱”。说实话,我内心已经很焦虑了,无论如何,我也不想见到孩子如此难受痛苦,但是已经扎了一针,另外一针现在不扎,过后还得来一次。
护士的提醒当然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抱紧孩子,万一扎针的时候孩子乱动扎错了地方或者划到手,甚至针头弄歪的可能性都有。不得以,尽管焦虑,我们还是紧紧的抱住她,告诉她,爸爸在,妈妈在。第二针,也终于打完了.
然后,我们抱着孩子,拿起东西就走。走出疫苗室,小盆友情绪还不稳定,我们又继续安慰着她。没一会儿她不哭了,眼角还留着眼泪。孩子对我们说句话"爸爸在 妈妈在"。此刻,我的内心是无比的激动。我知道,安全稳定的父母已内化至她的内心,她有一个稳定而安全的内在父母。尽管,面对着打针这件事情,让她觉得疼觉得恐惧害怕难受,但是她知道告诉自己,她的爸爸在、妈妈在。尽管这件事让她很疼不舒服,但她知道有爸爸妈妈陪着她一起。
今天陪小盆友到万达广场玩,妈妈在试衣服的时候,小盆友在店里面跳着舞自嗨。突然听到啪的很响的一声,小盆友赶紧向我跑过来,我也马上蹲下来抱住了她。
原来是旁边一电蚊箱拍到了蚊虫,因为这间店里面种了很多植物,所以也配了电蚊箱。小盆友咯咯咯的笑了,然后继续玩去,边走边说着“爸爸在、妈妈在、敏敏在、僵尸在”。(PS :僵尸是《植物大战僵尸》这款游戏中的,在邻居家的小朋友那看到,最近到哪都说僵尸,这个卡通形象也被她吸收内化为朋友,变得能够给她力量和支持。)
我的内心又小激动了一把,我知道无论以后她遇到什么事情,什么挫折,她都能够告诉自己,她很安全,她会度过一切,她的内心有个稳定又安全的支柱在支持着她。
快六一了,没有什么的特别的礼物,内在安全稳定的父母,该是这个六一送给你最好的礼物了。
(文章写于2014年5月31日) 原创文字 / 不懂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