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次修改第一课作业,终于改变了前两次泛泛而谈的表达,切入到实际案例。
“知易行难”,需要不断观察、感受、打磨,才可以让自己成长。
片段二:选自《非暴力沟通》
【R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人们认为感受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自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孤立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有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我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我提醒他,虽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什么感受”。
很明显,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它们了。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节选开端说的是每个人的情感感受应该像艺术一样丰富和多样化。但是,在中国特有的伦理文化和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文化的断档和缺失、教育的产业化使很多人忽略或被压制了自身的情感需求;抑或者觉察到了自己的情感,却难以用合适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出来。
周国平先生说德育是灵魂的教育,美育是情感的教育。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统统改成语数外,而所谓的语文课就是教材课本,何来情感教育?
也许由于没有多样化的情感培养和体验,大多数人并不能正确有效的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包括我自己。
所以,本文中谈到的“很明显,他有强烈的感受。......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这句话背后,我认为还有更深的解读。
从“体会>看法>感受>表达感受”除了训练之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有了教练,可以辅助自己更好的找到方法,但是,心灵的感受还需要自己去体验。
A1(我的相关经验)
3月底,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和一位刚入职的内勤电话交流、沟通。刚接触时交流还可以,当工作压力大,业务繁忙紧张的时候,这位男生沟通方式就明显情绪化了。
首先,接通电话,不再有问候和称呼;其次,电话讲到中间经常连一个回复都没有,都不知道对方有没有在听;结束时,从来没有“再见”或者类似的话语。不管沟通什么事情,就像是自己在唱独角戏。
我可以明显感受到对方的情绪,而这个情绪的来源是因为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尽管这件事让我十分不悦,但目前我并没有跟他或他的主管领导谈我的感受,或者就工作的进展进行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
A2(将来我打算怎么做)
感受,每个人都有。但是,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和处理的方式会不一样。
在职场,职业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是员工能够适应社会化身份,不会因为情绪和喜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变形,能够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工作目标能够尽快良好的完成。
计划:
1、和对方部门负责人就此事进行沟通,希望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能够对新员工加强职业训练,比如电话礼仪。
2、如果再次在电话沟通中,对方还有借工作发泄情绪的行为,我会表明我的态度,明确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你这样接听电话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不仅让人非常不舒服,还降低了工作效率。我希望能从工作角度,放下成见,有效沟通。